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发现,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对非农就业增加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效应,而非农就业的增长通过供求效应对通胀产生双向影响,这导致货币、通胀的简单对应关系在转型经济条件下难以有效成立,货币扩张并不必然导致通胀,而收紧货币抑制通胀的传导效率较低,并会抑制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换言之,货币政策尽管属于短期政策工具,然而转型期的货币供给却具有长期结构效应,针对短期的失衡有利于长期结构调整,而短期内有效的政策加剧了长期结构失衡这一困局,货币政策需要和长期结构转型政策建立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为“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里面的货币需求量进行再次的估计,再次引入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作为衡量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文章评价和综合了传统货币需求理论 ,从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基础出发 ,建立了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是 :制度的转型改变着经济主体的微观机制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价格自由化进程、利率制度安排的特殊性、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我国货币需求持续扩张和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个结论。最后结合未来经济转型 ,对我国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建模方法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再估计,通过引入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作为衡量经济转型的制度变量考察货币需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和经济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尽管1978—2007年间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型,但通过引入适当的制度变量,仍然可以得到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本文建立的货币需求动态模型证实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无论长短期都是拉动货币需求增加的因素,通货膨胀是解释货币量的有效外生解释变量,短期内利率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不显著,但其确实显著地进入了长期货币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学派利率理论问题的分歧,根源于其所依据的货币理论的不同。“古典”学派的实物利率理论源于其“两分法”货币理论;凯恩斯的纯货币利率理论源于其缺乏微观基础的货币经济理论;马克思以其科学的货币理论为依据,给予其资本利率理论以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转型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公共行政面临着政府功能需要转变、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亟待完善等共性问题。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进步挑战着公共行政的民主质量,对公共行政体系构建和公共管理方式转变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包容性领导并促使公共服务趋向高效、透明与责任。中国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相似性决定了改革过程中的内容、影响因素、特点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通过两者比较研究,对我国进一步推动行公共行政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讨论了货币供给、国民储蓄意愿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但是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比较高时,可以在货币扩张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都比较高,相应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临界值也高,因此会出现"高货币供给-低通货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9.
10.
应展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4):12-26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货币市场经历了从分散无序到统一规范,再到创新与高速增长继而回归平稳等多个发展阶段,初步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子市场体系。从不同维度的市场构成变迁看,中国货币市场在产品发行和交易结构失衡且不平稳的背景下,存在交易过度集中化、资金流向结构单一等问题,颇具中国特色。体制转型及特有的信贷管理体制等多重制度约束下的市场功能定位的异化及阶段性转变是导致其结构变迁最为重要的原因。改善子市场体系构成的同时适度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资金连通渠道是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对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效应——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两国的经验数据都印证了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推论;第二,货币非中性假说在两国的经验数据中均无法被拒绝;第三,在中国存在货币数量论所描述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的预测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巴基斯坦却不存在;第四,两国若想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都必须在长期内降低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货膨胀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消费者剩余方法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实证结果说明,在中国高通货膨胀会带来较高的福利损失,因此将通胀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提高中国的经济福利水平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包含货币因素的利率规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新凯恩斯模型和货币需求方程,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包含货币因素的最优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货币增长率稳定性权重或货币需求方程的利率响应系数越大,利率规则的货币增长率响应系数越大,货币政策也就愈积极。然后,本文利用线性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及我国统计数据,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两方面对利率规则进行了实证研究。估计结果表明,通胀系数、产出缺口和货币增长率各自的响应系数都大于0,这意味着利率规则能够保证当我国经济运行偏离均衡状态或央行目标时采取正确的政策调整方向,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货币高增长状态下各个变量的系数值都要稍微大于货币低增长状态下相应的系数值。 相似文献
14.
货币需求是被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长期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货币政策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变量。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关系反映了收入水平、利率、消费价格水平以及资产价格水平和货币需求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些关系也是确定货币政策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本文对中国的长期货币需求和短期货币需求1985~2010年年度数据进行了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水平)对货币数量在长期和短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率水平在长期仍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消费价格的长期货币需求弹性较低,短期和货币需求没有关系;当货币数量失衡时,向长期均衡进行调整的速度很慢。由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中介指标、操作指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我国1992—2008年期间交易流通速度的变动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交易流通速度的波动具有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且2000年以后,交易流通速度与收入流通速度的同步波动性消失,二者出现发散趋势。对于交易流通速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示货币需求的变化,为我国货币供给规划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velops a new technique for proving the existence and indeterminacy of monetary equilibria in money search models
with divisible money. Our technique is substantially simpler than standard constructive proofs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econd half of Kamiya and Shimizu (2002). We are very grateful to the associate editor and an anonymous
referee of this journal for their very detailed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This research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from JSPS and MEXT. The second author also acknowledges the financial support by Zengin Foundation
for studies 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相似文献
17.
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华贸易救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对华贸易救济的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贸易救济指控指数和贸易救济涉案金额指数两项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其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立案数量、措施选取、涉案行业、涉案金额、案件执行率和诉诸WTO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相对其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而言,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救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发达经济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开放框架下,基于结构突变的视角对纳入汇率(特别是在考虑到了汇率结构突变的情况下)及国外利率等因素的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期内,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确实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两个时点发生了结构突变;而且这两次结构突变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结构产生了显著不同的影响,表现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2003年4月前以及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前均未能对广义货币需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在2005年9月后却对广义货币需求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如此,汇率的这种结构变化对货币需求函数造成的影响仍未能改变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即在开放框架下我国仍然存在着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这一结果为我国合理地确定货币供应量,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等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当中,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主要英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快于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主要非英语国家.无论从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还是失业率,或者劳动生产率来看,都是主要英语国家好于主要非英语国家.造成这种差距出现的原因是:主要非英语国家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些失误,错失了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发展的机遇,产业没有及时转型以及一些有强大势力的"利益集团"的消极影响,因而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主要英语国家由于积极推进经济改革,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利用英语语言工具在全球中的优势,因而加快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英语国家经济与非英语国家经济的增长差别,给其他国家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政府都积极制定各种政策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型企业对外扩张进入国际市场,为这些企业构建完善合理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中国政府来说责无旁贷也刻不容缓。首先分析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对发达国家政府及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