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银行业的软预算约束: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银行业中存在的软预算约束进行了系统的综述,这六个方面分别是:(1)银行和政府的关系与软预算约束;(2)银行体系的分散化与软预算约束;(3)银行的消极性、寻祖与软预算约束;(4)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者与软预算约束;(5)银行的软预算约束与金融危机。对银行软预算约束理论的全面梳理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银行体系中软预算约束的成因与后果。这可为我们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提高金融效率、防范金融风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预算软约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面临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地方政府转移到企业身上的政策性负担是软化预算约束的来源,并通过构建预算软约束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对杠杆治理失效的现象进行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3.
预算软约束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选择银行对非金融企业贷款额的变动衡量预算软约束导致的信贷膨胀程度,实证研究了预算软约束时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受到自身滞后一期的影响显著.预算软约束当期变量与滞后一期变量对银行体系有显著影响,当期的预算软约束程度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滞后一期的预算软约束程度减少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4.
预算软约束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阻碍因素,并影响经济转型期的政企、银企关系,而政府对于债务的软预算约束是企业信贷违约的原因之一,根据企业还贷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相互博弈,建立一个企业、银行、政府之间三方博弈模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行为及其目标差异对企业信贷违约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通过补贴银行和企业来实施对企业还贷的软预算约束,而银行在衡量了政府补贴和清算得失之后有可能对企业再贷款。解决预算软约束和企业信贷违约的关键在于"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企业完全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让政府从企业中逐步退出,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环境,从而降低企业的信贷违约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施华强 《金融评论》2010,2(1):33-48,122
本文区分了银行软预算约束和非金融企业软预算约束、银行重组和软预算约束、制度性和政策性软预算约束、软预算约束和“太大不能倒闭”等概念,讨论了银行软预算约束的内涵和外延,总结了中国的银行软预算约束的特点,为讨论中国的银行问题提供一个软预算约束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本文认为:(1)银行软预算约束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1994年以来,国家主导的一系列国有商业银行重组和改革本质上是对银行软预算约束政策的补充和强化。从这一逻辑出发,转型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重组和改革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软预算约束下的银行改革”。(2)银行软预算约束解释了中国在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处于技术性破产状态下仍然得以实现银行体系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没有建立正式存款保险制度、中央财政控制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得以实现银行体系稳定的一个关键性制度安排。中国的金融稳定模式可以概括为“软预算约束下的金融稳定模式”,银行软预算约束对于讨论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稳定的成本-收益、是否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3)银行软预算约束体现了国家-国有商业银行关系的本质,是讨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必需关注的制度环境和分析前提,对于进一步讨论国有银行体制、政府-企业关系、政府作用和定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提出对银行脆弱性的一种解释是由于银行和企业间存在预算软约束,并运用Dewratripont-Maskin的快慢模型建立了一个预算软约束下的银行脆弱性模型,认为预算软约束将导致银行信贷扭曲膨胀,而信贷扭曲膨胀会形成大量的呆坏账,从而加重银行业的脆弱性,有可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论文针对银行脆弱性在我国的种种表现,提出了几点治理我国预算软约束、降低银行业脆弱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支持、不良贷款与内生金融产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烨 《财经研究》2004,30(8):18-27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一来银行体系中的巨额不良贷款积累了大量风险,二来滞后的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渐成为经济转轨的最大障碍之一.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政府与银行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蕴涵在其中的真正机理:由于存在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分离,带来了信息不对称和预算软约束问题,从而使银行无动力改善经营,政府为解决信息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又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对银行的产权份额.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从真正意义上消除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差别,惟此才能硬化预算约束,才能矫正内生金融产权对银行激励机制的扭曲.  相似文献   

8.
制度环境、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财政预算软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导致地方政府普遍过度负债,如何"硬化"地方政府预算、调整地方政府支出的超额扩张是解决当前大规模债务的基础课题之一。本文借鉴BFI指数构建了中国省级财政预算约束指数,并分析了影响财政预算约束及预算约束调整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预算超额扩张;而分权导致的以经济增长为标尺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造成地方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较差的制度环境更容易诱导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偏向性配置,从而加剧其在建设性领域中的投资冲动,降低了预算约束调整成功的可能性。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的同时,着重改革分权框架下地方政府投资竞争的扭曲性制度激励,有利于治理财政预算软约束并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扩张偏向性支出行为。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亟待破解,而逆向软预算约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分析思路。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中存在各种形式的逆向软预算约束,是造成其海外投资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强调政绩的官员晋升与政绩考核制度、委托代理问题及市场的弱约束力等是造成逆向软预算约束深层次的制度根源。为此,需要转变政绩观,优化政绩考核体系;深化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市场价格机制,抑制国有企业垄断。  相似文献   

10.
债务杠杆与企业投资:双重预算软约束视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辛清泉  林斌 《财经研究》2006,32(7):73-83
文章以我国2000~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预算软约束框架内实证检验了企业投资支出和债务杠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投资支出整体上同债务杠杆呈负相关。但在国有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企业投资支出对于负债水平不敏感,并且,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上升,企业投资支出对债务杠杆的敏感度逐渐下降。基于此,文章认为,政府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实施的双重预算软约束是导致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扭曲和债务治理机制失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混业经营: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业经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对金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而,对现代金融来说它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银行风险的恶化、竞争力的下降等,更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坚持分业经营无异于作茧自缚,摆在我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混业经营,这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2.
陈晴 《现代财经》2007,27(7):71-77
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收支划分立法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履行和公共财政的运行,是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丛然要求.完整的财政收支划分法律制度应当由财政级次划分、财政收支分类、财政支出划分和财政收入划分等制度构成.  相似文献   

13.
预算软约束和金融危机理论的微观建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已有的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尽管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其微观建构不足 ,通过引入预算软约束理论 ,Dewartripont Maskin模型显示出 ,在集中性金融体系中 ,预算软化将引发信贷扭曲膨胀 ;再结合Flood Garber模型 ,则可为金融危机提供更可信的微观基础 ,防范预算软约束型金融危机必须从减少政策性负担、弱化政府隐含担保和引入竞争性金融体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银行和省际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高盈利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持续良好的增长使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而政府对存款利率和民间金融等的严格控制,使商业银行处于供不应求和相对垄断的地位。这些是商业银行利润持续走高的最主要原因。虽然2003年开始的银行业改革使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仍不是自主经营的真正企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是宏观和政策环境给予的,这也是银行的高利润备受市场批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住房市场的三大制度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轮房价飙升令世人注目,且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诱发房价快速上涨的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制度、住房供给体制和住宅金融体制的缺失,试图从一个新视角来剖析房价上涨过快的制度因素,并提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政治经济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的公司、信贷和证券市场制度差别很大。而且 ,即使同样的制度在各国的履行程度也不尽相同。经济学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国际差别存在和继续存在的原因。站在金融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则能得出一系列十分具有解释力的经验性规律。金融政治经济学模型中 ,监管及其履行被看作是社会和经济团体之间权力调和的结果。本文分析了金融政治经济学在公司财务、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三大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Islamic Finance (IF) over recent years provides a useful vantage point for examining the variegated nature of global finance. Nonetheless, within the substantial political economy literature on IF, there has been surprisingly little reflection on the concrete forms of clas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underlying IF in particular national contexts. Against a methodological tendency to divorce Islamic financial markets from the wider circuit of capital, this article employs a Marxian conception of ‘finance capital’ to examine the class composition of Islamic banking in the six Arab states of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 The core argument is that the expansion of GCC Islamic financial markets reflects the growth of a distinct class-fraction of privately-controlled finance capital in the Gulf. The specificity of this process in the Gulf involves a set of privately-controlled conglomerates whose interests are uniquely interlocked with the ownership of Islamic banks but extend beyond these to a range of other moment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 most prominently those connec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se class relations differ from conventional banking in the Gulf,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in developing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to the dominant, industry-linked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来自信用观点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货币政策的"信用观点"为理论前提,运用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直接融资还不发达、东、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体系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各地区的银行体系进行传导时,将通过影响各地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能力而影响各地区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为此中央银行必须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Dual Financial Systems and Inequalit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erg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a modern banking system,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where banks coexist with informal credit institutions. Banks have a superior ability in mobilizing savings while informal lenders enjoy a superior information on borrowers. More specifically, banks cannot observe perfectly the behavior of borrowers; therefore the latter need to provide collateral assets in order to obtain bank loans. Physical collateral is not needed to borrow in the informal credit market: informal lenders can rely on social networks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borrowers' behavior and invoke social sanctions to enforce repayment. The sustained growth pat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that gathers savings on a large scale. However, informal lenders and other traditional credit institutions are necessary in the first stage of development when collateral is scarce. In thi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collateral assets by entrepreneurs. This implies that the initial level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wealth will determine the joint evolution of the real sid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wo long-run steady-state equilibria exist: in the first one the economy stops growing and the banking system never successfully develops; in the second one the economy reaches a sustained growth rate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asymptotically vanishes. The impact of the following policies is discussed: financial repression, micro-credit institutions and redistribution of assets.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话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十分必要和紧迫,但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技术相对落后的局面.在低碳经济引发碳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应该得到发挥,特别是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建立地方性碳金融政策性银行.文章从建立碳金融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入手,即碳减排产品的公共特征和外部特征,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和银行性两大特点,分析了建立地方性碳金融政策性银行在理论上有依据,政策层面上有支持,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从而得出了应该抓住机遇,尝试性建立地方性碳金融政策性银行,促进我国的碳减排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