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作者在理解和认识“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能力”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并提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四个一级指标,且将一级指标细分为十六项二级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新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自主创新是推进中部崛起的首要动力。分析了中部地区自主创新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企业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它对一个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拉动和影响作用巨大。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开发培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文章通过对自主创新理论的评述,从创新型人才制约创新能力入手,提出作为我国最早改革的省份广东,只有解决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问题,完善好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不同国家的创新能力具有客观差异性,因此研究文化差异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对中德被试的创新行为选择差异进行检测,发现中德被试在创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创新意愿、创新环境的感知度以及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该研究结果从文化差异视角为我国在“引进与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的战略提供了理论解释.最后,文章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并结合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对文化差异与创新行为选择差异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文化差异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源的创新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国家创新能力,构建了“文化差异-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新常态”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明显,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意义重大。但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质态、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协同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提出必须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增强创新型园区建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罗煜 《技术经济》2017,36(1):90-95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汤菲 《经济问题》2007,330(2):116-1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对不足,使我国产业发展初步呈现出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倾向,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安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具体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加大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调整财政科研投资方向;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企业的贷款担保制度,以激励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0.
促进原始性创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领域的原始性创新,实现科技发展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是我国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新思想.胡锦涛书记最近又明确指出,要加快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因此,探求促进原始性创新的有效途径,快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