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杨楠 《经济》2013,(Z1):2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这只巨轮已经驶入了城镇化发展的"蓝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亿,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污染严重、能源紧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应如何寻找"美丽中国"的幸福密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如果仅从城市发展的短期效益来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  相似文献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现在到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解读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经济》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易鹏和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向春玲.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给我国带来巨大社会福利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威胁问题也愈发严重。基于2003~2012年中国工业废水污染的5类污染物,利用熵值法计算工业废水污染指数,然后构建工业废水污染弹性系数和综合变动系数,考察我国工业废水污染与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污染弹性系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综合变动系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主动促使工业废水污染情况自发好转,生态建设需要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约束和驱动。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国家需要通过政策的约束和驱动来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彭薪 《经济》2014,(3):84-85
正近日,记者从"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组织委员会获悉,由《经济》杂志社、凤凰网山东频道、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大型公益活动,将于今年3月下旬在山东济南正式启动。据悉,该活动将以"新型城镇化新高度、新机遇、新商机"为主题,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形势,集中探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并将在山东省内选取50个县市区、开发区、  相似文献   

5.
潘意志 《广东经济》2016,(11):56-61
"十二五"时期,云浮市步入了快速城镇化时期,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启动了云浮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力求将云浮新区建设成为云浮市的"未来之城".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提到快速城镇化,人们认为就是走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老路.由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没有统筹好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造成"空城"现象;没有统筹好城乡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忽视,造成农村和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益处;没有统筹好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过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所以,很多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都谈"快"色变,主张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它描述和展现的是未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绿色优美、城乡建设蓬勃朝气的美好愿景.云浮市是广东省的"后发"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目前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机遇期.那么,云浮新区有能力将城镇化速度与质量这一矛盾对立体统一吗?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世界城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城市发展生态化和个性化、扩散与聚集同时存在、现代化动力机制、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等"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原则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摆脱城市规划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方法和规划思路,在规划中尊重和善待自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重视保护环境,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统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经济月刊》2013,(1):17-1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现在到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解读中国的城镇化道路,《经济》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易鹏和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向春玲。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发展,1978—1998年GDP年均增长13.6%,比全国的高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同期,城镇化也快速推进,城市由6个增至23个,建制镇由68个增至515个;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4%左右提高到33.5%左右;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比全国的0.65快49%。可以说,这一时期,福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  相似文献   

9.
纵观美国经济崛起历程,经济快速增长期与城市化加快推进期同步,即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协调,城市化从早期发展小城镇到大城市进而再向城市群(带)、城市精明增长方向演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市间均衡发展,这些都是美国崛起的关键所在。进入大国博弈新时代,我国也将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应积极借鉴其发展经验,逐步解决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滞后问题,加快解决地区、城乡、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在资源高度稀缺的条件下尽早实施城镇"精明增长"计划。  相似文献   

10.
《经济》2014,(5)
正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杂志社和山东省城市经济学会联合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高层专家学者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名家齐鲁行"大型公益活动已在齐鲁大地拉开序幕,这是迄今为止在山东大地上时间最长、跨度最大、参与面最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意活动。该活动历时一年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基础在于集聚经济,而我国目前已步入服务业经济时代。为此,论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建立PVAR模型对服务业集聚、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它们各自存在自我发展的惯性现象,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却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城镇化过程中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和"城市病"问题阻碍了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集聚也会对城镇化起抑制作用,两者互为反向关系;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自身的变动,但在长期中,这一主导因素转化为城镇化。最后,从产业结构高级化、服务业空间合理布局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07%,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也造成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  相似文献   

13.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与这一成就同样令世人瞩目的,是中国推进了规模史无前例的城镇化,使超过2.6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成果。当然,也应看到,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能否解决现存的问题,能否管理好未来的城镇化,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迈入现代化的高收入社会。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发展将成为辽宁"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紧张冲突、城市建设方式不集约等是目前辽宁城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在增强城市集聚功能、建立均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稳定融资机制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引入城市收缩的研究将为学者专家和政府规划部门提供一个崭新的观察视角。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建立在增长模式下采取的顶层设计,这与德国等欧美国家收缩城市早期的城市发展主导范式一致。本文通过对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城市收缩现象的观察与研究,认为去工业化、全球化、郊区化等历史与现实问题最终将成为全球城市收缩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虽然中国总体上不存在城市收缩问题,但是不同城市区域却仍然表现出典型的收缩现象。政府应以前瞻的视角预见城市增长与衰退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因势利导以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和鲜活机制加强对中小城镇的规划发展与金融支持,科学协调规划的刚性和市场灵活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边缘的无序发展与蔓延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较为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毛丽冰  邢章萍 《经济》2012,(5):8-10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历经了60多年的过程,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和特有的国情而言,这种规模和速度都是前无古人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措手不及的状况.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规划,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造成了浪费、返工的现象.面对现状和将来的城镇化建设,我们对此问题加以反思并推进解决则显得愈发迫切.带着对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出现的种种问题,《经济》记者走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高收入与低收入差距等明显拉大,物价高企与社会稳定等矛盾问题逐渐凸显,人口、资源、环境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经济急剧动荡不稳定和不确定的背景下,如何在发展中协调解决这些矛盾,促使经济“好”字当先,稳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如何科学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的角度进行探讨,并认为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有效化解当前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矛盾之一。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理论分析认为,国家层面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地方层面经济增长至上的单向思维、体制层面的"中心—边缘"二元格局,是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内在机理;Panel Data实证模型估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到来自经济发展、政策偏向、金融发展、经济干预以及其他控制性因素的多维影响,其中,城镇化建设、经济开放度、人力资本培育度、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总体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科教文卫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偏向、金融发展规模以及非国有化则都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为此,城乡差距问题的消解,应立足于"乡村本位"的价值思考,通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城乡"包容性政策体系"等举措,真正达成城市与乡村社会的衔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经济地理》2019,39(6):97-107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飞速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机制的影响下迅速加快城镇化建设,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就中国城镇化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