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地质学与地理学视角,参照"体系域"与"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级标准。基于区域地层区划、断裂构造痕迹及地貌分区等因素,将横断山脉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划分为横断山中南段西缘、横断山三江2个地学景观体系域和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腾冲地热火山、怒江、他念他翁—怒山、澜沧江、芒康山—云岭、金沙江、沙鲁里山8个地学景观体系,以及21个地学景观区和165处代表性地学景观。并参照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梳理出4大类、16类、18亚类地学景观。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出横断山脉中南段23个生态旅游区,并提出高山峡谷观光、高山峡谷科考探险、高山峡谷生态体验三种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为西部山地地学景观区划与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和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及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自身的利益,对提高旅游者旅游质量、开拓旅游市场、保护旅游资源和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吉林省西部旅游景点集中的向海村和莫莫格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感知、意愿及参与现状,结合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的实践探究,对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居民参与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川西地区分布有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具有极强的脆弱性。通过对川西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其脆弱性的分析,该地区旅游资源在可持续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民族文化特点,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旅游参与者的政策约束、生态环境教育及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制定,达到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可为川西地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科学依据,亦能为其他类似的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脆弱区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能够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区域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将GIS技术与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相结合,进行西南山区旅游生态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生态承载能力总体较好,属于中等承载力的区域分布最为广泛,面积比例达35.8%;低承载力主要分布在四川平原和盆地丘陵区,另外在云南和贵州低山丘陵区零星分布,高和较高承载力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和广西西北部山地两大片区;研究区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和旅游活动压力具有空间差异特征,水域面积比例、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游客污染物排放量、人均生态用地面积和水环境污染指数等是影响旅游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较脆弱和自然旅游资源较丰富是山地旅游城市的重要特点。在旅游开发中,山地旅游城市的生态敏感性对旅游用地的规模和方式产生影响,旅游用地策略应建立在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以典型山地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例,基于山地生态特征和人为活动状况,选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水域和地质灾害易发性等5个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运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因子加权叠加法,得到张家界市域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张家界市域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区域差异明显,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面积比重分别为研究区总面积的20.93%、67.16%、11.57%和0.34%。在对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敏感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旅游用地措施,为张家界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山地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旅游形式.四川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本文阐述了四川山地旅游的发展概况,指出四川山地旅游必须积极地面向社区居民,重视社区居民的能动性.提出了社区与山地旅游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开发川西山地生态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风光绮丽、环境优美。将川西山地开发成国际级生态旅游区,是四川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根据川西山地开发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山地生态旅游模式和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系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东经98°~100°30′,北纬25°30′~29°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欧亚板块碰撞的结合部,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区(实为四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拥有虎跳峡、怒江大峡谷等世界地理奇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该区域属于西南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傈僳、藏、纳西、怒、独龙、白、普米、彝、景颇、回、苗、壮等少数民族,形成了多元文化现象,尤其是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与游客市场生活环境差异极大地人文现象,其原始优良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多元民族文化的耦和,构成了其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的高品位资源基础.同时由于高山峡谷地区人地复合系统的特征,以及基于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的分析,应设计不同于其他旅游区的专项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山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古老独特,资源品位高、富积程度高。本文针对川西山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按照“突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挖掘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紧扣时代”的原则,设计了“神奇川西”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一山一品”山地生态旅游产品、“有效互动”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专题”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文连阳  吕勇  曾毅  熊鹰 《经济地理》2019,39(12):230-240
湘西丘陵山地是我国南方林区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区,发挥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是促进湘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1995—2015年湘西24个县域森林生态功能价值和旅游经济数据,建立由15个指标组成的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体系。采用乘数函数数理模型,分析不同时段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趋势;采用空间分异ESDA方法,总结和归纳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森林生态功能价值与旅游经济存在稳定的E-G协整关系并互为Granger原因。近20年来,湘西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带来1∶8.91元的旅游经济贡献水平。森林生态功能的旅游经济贡献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但促进了地方GDP、旅游总收入和住宿餐饮零售额的持续增长。近20年来,湘西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差异进一步缩小,整体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丘陵山地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的旅游经济贡献格局呈现低协调的全局化向"南北部高、中部低"的县域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1.
厘清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和驱动力,对促进当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为例,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借助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共生协调状况,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度的驱动力。实证发现:近十年来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具有“两头高、中部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在西部民族8省份中有7个省(区)发展水平较低,小于0.5,呈现分化的态势。2009—2013年,共生协调度最高为云南,最低为贵州,2014—2018年,广西最高,西藏最低;广西始终为互利共生关系,内蒙古和青海一直为偏利共生关系,宁夏和新疆由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生关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渐趋为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世界著名峡谷旅游观光胜地之一。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文章分析了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现状,不合理利用对三峡主要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并提出了"新三峡"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培养民族地区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民族地区532位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的调查,发现业主普遍具有明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及生态文明目标明确,业主所处地域、当地乡村旅游业发达程度以及业主来源地、民族构成、文化水平等显著影响其生态文明意识。提出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创立和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业主带动作用,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教育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7,(8)
课题组针对到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进行餐饮市场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游客调查的结果,主要从社会特性和行为特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餐饮应提高的建议,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餐饮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经济地理》2012,(8):149-154,35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海洋旅游的资源大省。文章分类梳理了浙江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构建了海洋旅游生态建设模型,分析了以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为代表的生态建设主体的责任,提出从产品开发生态化、经营管理生态化和旅游体验生态化三个层面,进行海洋旅游生态建设。以浙江5个沿海地区为核心。在海洋生态景区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专门章节进行论述,并且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洛哈思旅游、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旅游等任何单一的发展方式都不是较好的旅游发展方式。文章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提出SCELL旅游发展方式,即宏观层面以可持续旅游为发展方向和理念,中观层面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型、融合化、集群化和制度化发展,在微观层面,对游客和居民倡导洛哈思消费方式,对旅游及相关企业进行生态化、低碳化设计,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处理好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关系,通过碳排放进行监测考核管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保护地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退化、社区利益受损已成为重要的负面影响,中外都开展了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践活动,以确保受损主体得到相应的修复和补偿。由于基本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及保护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中外旅游生态补偿整个运行机制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完善我国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周玲强  林巧 《经济地理》2003,23(1):139-143
在对国内外著名湖泊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湖泊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并根据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趋势,提出21世纪湖泊旅游的发展趋势,即立足于环境生态保护、促使湖泊旅游与观光农业相互渗透、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的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