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天宇 《经济师》2014,(12):85-86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炭产业是这些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地区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很大威胁,因此产业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目前,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地区遇到了许多困难,如地区发展陷入困境,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等。文章以山西省为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东方管理学派、中国产业经济学及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相关观点,对山西省这一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发展,必将对资源型地区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山西省为例,探索并建立符合资源型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技能人才发展机制,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资源型财政及其特点如果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资源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或者说资源型产业在其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则可以将其归纳为资源型经济,以这样一种资源型经济为基础的政府财政则称为资源型财政。在现实中,资源型财政并不少见,一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11)
我国的高速铁路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产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内容,其中,高铁产业布局不仅影响到高铁产业自身的发展,更加影响到其所在区域的关联产业发展以及地区经济情况,因此,研究高铁产业的区域布局意义重大。文章基于国家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提出的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总结中国目前的高铁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目前国家的高铁布局政策,主要结论包括:我国目前高铁产业布局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东部、中部地区高铁覆盖率较高均在60%以上,东北地区为38.24%,西部地区最低,为21.59%。高铁产业布局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情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区域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铁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8。目前我国高铁产业布局主要存在高铁产业布局规划缺乏长远性,部分地区存在运能冗余现象;高铁产业区域布局不平衡,偏远站点遭到忽视;高铁与公路民航区域布局存在一定重叠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平衡区域内发展与高铁产业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多交通运输体系下的高铁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五纵五横"的高铁产业布局,提高高铁交通枢纽的衔接性,最终实现高铁产业空间布局的良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地区是西部工业经济的有效依托,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要地。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基于时空双维度,探究2008-2019年中国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进程;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并运用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缓慢提升态势,且稳定性偏弱;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空间差距逐步扩大,产业高级化水平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地区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生产要素投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对相邻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差异性影响。为促进西部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应完善空间治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观视角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共享性资源的差异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Porter的"钻石模型"、Padmore和Gibson的GEM模型(以及其改进模型)以及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提取共享性资源。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为问卷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产业内部协作、政府政策影响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区位条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和配套服务水平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伟 《经济问题》2007,339(11):32-34
对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产业分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分工特征中认识资源型地区问题的形成,从产业分工关系的变化中把握产业转型的过程特征,进而分析新的产品内分工对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过程特征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在产品内分工主导的区域经济关系调整中对产业转型的战略设计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位熵理论的中国资源型地区判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区位熵理论,通过对我国主要省份资源型产业的研究与比较,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进行了定量判定,并对各省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进行排序。资源型地区应该是指,在一定阶段,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大规模动用和耗费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且资源性产业长期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区。笔者引入区位熵指数这个指标,从该地区资源型产业的产值在区际间是否具有相对优势与资源型产业所用劳动力在区际间是否相对比重较大两个方面来测算、分析各个省份在资源产业方面的优劣。根据全国各地区的资源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区位熵S1的计算结果,归属于资源型地区的省份为:山西、黑龙江、陕西、青海和新疆五个省(区);根据对资源性产业劳动力区住熵S2的测算,资源型地区特征明显的省份为山西与宁夏两个省份;测算全国各省份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专门化指数S3的结果显示,资源型省份为山西、内蒙古和宁夏。总的来说,资源型地区的有山西、黑龙江、陕西、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等7个省份。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各地区加快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及建设创新生态的步伐。尤其对于资源型地区而言,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和严重的“体制阻变效应”,亟需借助创新生态战略政策突破资源锁定效应,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MLP(multi-level perspectives)视角,从创新利基、创新体制和创新景观三个层面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影响资源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型,以全国26个资源型地区为案例,运用fsQCA与NCA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多重因素影响资源型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存在三条驱动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利基驱动发展转型、体制机制驱动转型和创新环境驱动转型。存在四条引致资源型地区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整体要素贫乏型、资源—政策抑制型、资源—政策—产业规制抑制型和资源—环境缺失型。创新主体对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普适作用,政策驱动是促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需要与其他条件发挥协同作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研究结论对揭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邢朝辉 《经济师》2008,(6):263-265
如何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成功转型,是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以平顶山市石龙区为例,运用区住商模型,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作了实证分析。找出了石龙区具有很大、较大、较小及极小优势的行业,由此提出:石龙区经济转型必须结合实际选择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研究内蒙古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提出一些初步建议:通过加快农产品流通、发展农区畜牧业等措施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战略,形成工业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通过保持第三产业合理的投资增长、加快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等措施,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乳制品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裔良 《技术经济》2012,31(2):47-50
针对乳制品产业的特征,基于Solow-Swan模型,利用2002—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内蒙古乳制品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乳制品企业员工数量、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例及内蒙古乳制品产业集聚度与内蒙古乳制品产业产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产业集聚度的影响最显著。针对内蒙古乳制品产业集群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完善政府功能、培育分工协作网络和发展中介机构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永兴 《技术经济》2007,26(9):112-116
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普查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针对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奋力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中小工业企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内蒙古与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优劣势分析,进一步对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SWOT分析中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分别进行了PEST分析。将SWOT分析和PEST分析充分结合,建立了S-W-O(PEST)-T(PEST)策略模型矩阵,在不同情境下,尝试性做出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决策。最后,结合内蒙古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对政府、企业、居民、学校四大群体提出了具体的低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内蒙古电力工业在中国电力能源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和谐、清洁、高效发展,不仅保障了首都北京的电力能源供应安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当地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对内蒙古电力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期望能够对内蒙古电力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效率是衡量生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对内蒙古地区2001~2009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CO2、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内蒙古地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效益的达成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薛继亮 《技术经济》2013,32(9):65-71,86
构建了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劳动力密集程度差异指数、人力资本密集程度差异指数、资本密集程度差异指数与产业结构效应指数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0—2010年内蒙古的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各要素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资本投资集聚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劳动力集聚的作用与此正好相反;环境压力指数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模型中的估计结果存在差异,该结果可能预示了内蒙古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缓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拐点可能正在出现。为了更好地协调资源富集区的要素流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实现统筹发展,需要做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扶持关键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开放式、多层次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培育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城市化的丰富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显著,整体上呈偏中西部高、东部低的宏观分布格局和"呼包鄂"金三角区综合城市化水平凸起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人口、地域、基础设施等的发展、集聚、优化角度,将内蒙古综合城市化水平梯度划分为五个区,即相对高度综合城市化区(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区(乌海市)、综合水平较高新城市化区(鄂尔多斯市)、人口-产业结构城市化区(阿拉善盟)和低城市化区(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  相似文献   

19.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内蒙古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砍滥挖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沙化、植被退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也对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宏伟战略,也是内蒙古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托内蒙古的草原、沙地(沙漠)、森林、水域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从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出发,论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并提出该旗旅游业发展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工作正处于积极探索、初步建立阶段。各盟市、旗县均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试行了部分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等息息相关。内蒙古农村牧区现有人口布局呈现动态化和不均衡性等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流动、迁移等所导致的。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区域间分布不均衡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开展等提出了新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