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需要在生产中被重新创造出来,而不是像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样是投入生产中的旧价值,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我国理论界的一般说法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相矛盾的。在这一问题上,希法亭和罗松等人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文章的结论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样也是通过转移的方式凝结到新产品上的。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还是主人吗?冯晓明今年以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与劳动者是主人并无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本文就这种观点提出商榷性意见。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前提,劳动者不能成为...  相似文献   

3.
苏树厚 《生产力研究》1995,(6):15-17,14
雇佣劳动制是社会生产的人力因素,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换实现与生产的物质要素相结合的劳动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仍然是雇佣劳动制。在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杜会生产主体不充分占有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广义条件。雇佣劳动制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交换不是劳动力买卖,而是劳动力租赁。雇佣劳动制本身并非天然具有剥削性。剩余劳动的剥削性占有根源于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不是雇佣劳动形式本身。  相似文献   

4.
<正> (一)怎样消除待业并实现充分就业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就业问题的性质入手,进行分析研究。所谓社会就业问题,就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技术性就业问题(或叫做自然性就业问题)。对任何社会来讲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者基本上相互适应,二是生产资料多了一些,三是劳动力多了一些。这第三种情况,就是时而发生的技术性就业问题。二、弹性就业问题(或者叫做经济性就业问题)。社会生产要按比例进行,但合乎比例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各种比例关系相互适应,都是由一个幅度构成的,而不是用唯一的绝对  相似文献   

5.
三、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属性毫无疑问,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属性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要求。而实际上,不管我们在理论上承认或者反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也正是其社会性。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此点,除了要对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现实进行剖析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预先就所有制观念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同其他事物一样,货币政策目标也有一个质和量的规定性。其质的规定性就是判别货币政策目标是与非的原则、标准,其量的规定性则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数量界限。无论是从其质的规定性来说,还是从其量的规定性来说,都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因此,在货币政策的设计中,能否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质和量的界定,从而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将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以及货币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劳动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于1982年1月14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现将会议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情况介绍如下: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1)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①认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一个条件,它同生产资料一样都存在所有制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②认为劳动力要发生所有制关系必须以劳动力和劳动者相分离为前提,而这种分离又是以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为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不存在劳动力的转让和出卖,从而也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2)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形式。①认为劳动力归社会公有。劳动力所有制是随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适应性差”的表现及原因承包企业劳动力的“适应性差”与企业承包经营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从宏观上看,一方面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随着劳动人口的增长,国家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将劳动力安置到企业,使企业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组合,是物质的社会结合。要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最优组合,不仅要考虑影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因素,也要考虑影响其结合的社会因素。从影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因素看,主要有二:第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质和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总是一定质和量的统一体。“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要结合,就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相互适应,就象只有H_2+O=H_2O(纯水)一样;否则,就会造成劳动力或生产资料的浪费。第二,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具有价值增殖机能的价值形态的经济,它必须表现为资本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商品是唯一能引起资本价值增殖的因素。要历史地看待劳动力作为商品与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的关系,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规定性在于:劳动力产品的明晰化,劳动力的流动性,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补偿性。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弄清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两重的重要意义:(1)在理论上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认识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更好地领会党的政策所体现的高度革命性和高度科学性的统一,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2) 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一个最一般的概念。在本文中,我试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经营方式,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主要取决于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如何选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要求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主要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劳动力则由劳动者个人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社会进步的道德准则和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产权制度改革与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 1、所有制的深层结构。特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及其数量比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第二层次:是指特定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组织结构或实现形式,更具体地说,是把特定所有者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并有效运行,从而达到占有目的的具体形式或制度。 把所有制第一层次的结构与特定性质的所有制的具体组织结构进行比较:①前者所要回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的私营经济具有一般私营经济的基本共同点。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着本质区别。从劳动关系上看。私营经济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企业主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雇工则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受雇于私人企业,从收入分配上看。私营经济的经营者由于拥有资金、工具、生产场所和生产资料,合法而有限度地占有雇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从生产目的看。私营经济的企业主发展生产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本质上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问题是统计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统计研究的是事物具体的数量关系,而具体的数量关系有其质的规定性,因此统计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量的前提,由质入量,把握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可见,统计研究中“重量轻质”是不对的,有害的,只有坚持“质-量-质”的辩证分析,才能正确地把握统计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进入生产过程后,资方取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产权残缺导致了工人没有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劳动者利益受损。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根源。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思想对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发挥工会作用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者的主人地位刘春雷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的争论的核心,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主人地位是否矛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有制可以归结为人们对“他从事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始终是人们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两个要素。所有制则是生产条件的社会形式。任何现实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也只有在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中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样,不仅生产资料存在归谁所有的问题,而  相似文献   

19.
在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获得消费者剩余,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导致贫富差距。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消费者剩余消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劳动产品在劳动者之间分配的合理性和生产资料计划配置的合理性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假设前提。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发展中,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目的,这种生产目的性质,是由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如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生产目的就是榨取地租;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但不直接占有劳动力,生产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每种生产目的的实现,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经济利益的根本所在。我们知道,马克思列宁通过对剩余价值和高额垄断利润产生过程的揭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由于这种生产目的的不断实现,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所经营的企业不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本身只有在为资本创造利润或剩余产品的情况下才是生产的。如果工人不创造这种东西,他的劳动就是非生产的。”(《马恩全集》第二十六卷二分册第624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