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本文尝试把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采用1996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总量的,并且狭义货币供应量更能实现对实际产出目标的传导和调控;(2)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扩大会减少货币供应量;(3)不可能三角在我国是成立的;(4)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监控体系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何慧刚 《经济师》2004,(11):84-8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部门通过政策的冲击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 ,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 ,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依赖的方式与路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两种渠道 :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主要分析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如何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信贷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企业、居民财务状况和银行信贷条件的变化 ,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文章在论述货币渠道的传导途径的基础上 ,对货币渠道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3.
1.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央行金融调控的艺术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节相结合的调控机制,坚持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性即以稳定货币值为前提。2.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首要的是应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弹性,这就要改善处理好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速、物价目标、经济增长和金融风险等问题,特别是要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需要相适应,促使金融规模和结构、实体经济规模和结构相适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种途径,但国内学者对于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一定的分歧。自1998年开始,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间接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1998年到2008年间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以后,从影响的显著性来看,贷款和M2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但是一方面贷款对产出的影响略高于M2的影响,另一方面贷款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略低于M2的影响。从稳定性来看,信贷渠道也优于货币渠道。另外M1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很不稳定,关系不明显。因此,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应该选择将贷款和M2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贷款为主,M2为辅,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货币政策货币渠道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分析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宏观经济和政策分析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至少在做货币政策分析时,应同时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这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过程中,在存贷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之前,货币市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著;(2)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3)利率管制是利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传导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SVAR模型研究发现,社会融资总量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更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作用效果来看,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变量总体表现要优于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代表的数量型变量.现阶段,由于国内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在最优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应将信贷规模作为主要变量,并将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在最优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变量,并将短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同时,不断发挥利率、汇率联动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最大限度发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8.
焦继军 《经济问题》2001,(11):29-30,40
法定准备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确定。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中介目标,法定准备金存在的基础即被削弱,随着央行宏观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中国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者主张中国应该放弃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而采用利率中介目标。凯恩斯因其以利率为关键变量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主张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过,凯恩斯也认为利率目标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当经济中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会失效,但后来的实证分析及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向无穷大的流动性陷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中倒是存在“零利率限制”之虞。另外,单纯的利率目标还会因为缺乏货币政策“名义锚”而…  相似文献   

10.
货币市场、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宏观经济研究》2001,(10):37-41
1998年以来,伴随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通过货币市场和利率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一条基本渠道。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货币市场和利率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待完善,利率尚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加快构造畅通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越来越迫切。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问题,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确定了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布执行情况。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贷款规模控制,央行宏观调控转为主要调控货币供应量,并灵活运用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2.
张延群 《金融评论》2010,2(5):28-36
本文运用1994—2008年的季度数据,在VECM模型框架下,实证分析货币供给M1、M2与GDP、CPI、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系数,目的在于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M1和M2,哪个指标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央行的货币政策是积极有效的。同时,从可控性和相关性看,M1应当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外.本文对央行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整的含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货币政策的中介变量对目标变量的时滞效应。其中中介变量选取的是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目标变量是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根据2000年1月到2011年1月的数据做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作用时滞在2-3个月左右,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对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作用时滞在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4.
易纲 《资本市场》1999,(10):6-11
<正>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在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一般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达到稳定币值的目标,有些中央银行主要以调控利率为工具(比如美国);有些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中国在过去和现在都一直采用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在90年代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逐步由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为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必须对货币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两大思路(一)中介目标法框架下的中介目标选择自从中介目标出现在货币政策框架中以后,理论界对于选择哪些经济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探讨便没有停息过,起初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于选择一种变量作为中介目标,设立单一的中介目标制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中介目标观点和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观点,此外,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以信贷总量、汇率、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从战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可以看到,中介目标总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型目标向价格型目标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松  杨扬 《财经研究》2006,32(10):17-25,34
文章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82~2004年间我国长期静态和短期动态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长期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动态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较差,M2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不及M1需求函数;在长期货币需求函数中,外国利率与M2之间相关性较M1显著;而在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中,本币利率与M2之间的相关性较M1显著。其政策含义是,短期操作应提高利率调控当前经济过热,长期选择则是货币供应量不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胀目标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基础上引入影子银行存量规模对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个包含影子银行、货币供应量、利率、CPI和GDP的动态系统模型。在考虑时间聚合问题后,利用混频抽样数据结构向量自回归(MIDAS-SVAR)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LR检验的结果显示MIDAS-SVAR模型优于季度SVAR模型。对比MIDAS-SVAR模型和SVAR模型中GDP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影子银行在MIDAS-SVAR模型中对GDP预测方差的贡献要高于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要强于利率R。季度内第3个月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变量的影响与季度内第1个月和第2个月的影响存在差异。央行在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月份影子银行存量规模,保证货币政策效果不被扭曲。  相似文献   

18.
鞠卉  胡俊华 《生产力研究》2012,(3):62-64,111
计算货币政策外部效应时滞是货币经济实证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可以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从而为政策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文章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向量自回归动态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96年来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CPI和生产资料价格PPI的作用时滞进行测算,得出:M1、M2均是影响CPI、PPI同比变化的显著因素,M1对CPI的作用时滞大致为2个月,对PPI的作用时滞大致为3个月;M2对CPI的作用时滞为3个月,对PPI的作用时滞为4个月。  相似文献   

19.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仍具备合理性,却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同时,由于利率形成机制并不完善,利率暂时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我国应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直接中介目标,而以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平 《财经科学》2007,(6):9-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货币需求模型的变量因子会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我国当代货币实际需求,选取变量因子建立货币需求模型,并对我国当代的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文章指出:(1)我国需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2)货币政策的操作应当逐步关注股票市场的影响;(3)小幅提高基准利率不能抑制我国经济过热现象;(4)央行维持物价相对稳定是扩大内需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