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安徽沿淮区生态廊道系统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源-汇”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规划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以引力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南昌市廊道建设尺度,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绿色廊道系统以林地、耕地为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廊道安全宽度应达100m,其连接度、闭合度、点线率高,建设成本比低。该结论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廊道是人与环境互动所呈现的实质面貌,随着时间的演进有不同空间地景的动态变化。在倡导生态城市的今天,如何降低道路工程对物种活动的冲击,正考验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精神。本文从环境可持续角度,根据生态廊道设计方式,探讨了降低道路工程生态冲击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6.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历史久远、跨越滇藏川区域、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文化价值极高的线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鉴于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宏观性和整体性,急需从具体实施层面对保护战略进行拆分和细化,划分古道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在古道遗产廊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的指导下,从"点、线、面"三个尺度进行分层,不同层次提出具体保护项目、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使保护战略落到实处,更有效指导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7.
遗产廊道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不仅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更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遗产剑门蜀道等重要遗产的保护.建设遗产廊道,既能保护剑门蜀道上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又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发展高效和前瞻性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同时又能为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景观保护设计(Landscape Conservation Design,LCD)是一种动态性的景观保护方法。该方法以保 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空间保 护规划软件,识别出场地中对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 护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廊道。LCD的结果可以为自然资源 和生态保护的决策者提供基于科学的空间保护策略依据。在中 国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在未来城市的 建设中,景观保护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将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 生态保护规划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以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 保护局(U.S Fish & Wildlife Conservation Service, USFWS)与佛罗里达大学景观保护规划中心合作完成的佛罗 里达州西南部景观保护设计项目为例,从数据基础、研究方法 以及规划结果等方面来对景观保护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景观 保护设计理念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空间数据分析验证一种廊道型乡村旅游地蔓藤有机生长模式,其业态生长可划分为3个阶段:(1)集镇和景区依托阶段,“藤”发育,“枝叶”出现,旅游业态生长主要受居民点距离、景区密度和资源密度影响,有一定接待基础的集镇和景区周边业态集聚明显,廊道主要起过境通勤作用,旅游业态以餐饮和购物为主;(2)景区和主廊辐射阶段,“藤”快速生长,“枝叶”互动频繁,其生长主要受景区密度、资源密度和主廊距离影响,廊道作用开始凸显,随着景区、廊道及节点不断发育,景区周边成为业态集聚核心,并沿主廊向外呈“轴线式”辐射,业态结构“食降住涨”,廊道由过境通勤向旅游目的地转型;(3)支线蔓延阶段,“藤”成熟,“枝干”蔓延,主廊距离成为仅次于景区密度的核心影响因子,业态向支线蔓延明显,支线的空间、生态等价值得到释放,主廊和支线结构分层的生态位显著。总体上,廊道旅游地业态数量呈“波浪型”上升曲线,业态结构由餐饮向住宿等复合多元功能转型提高了廊道旅游地生命韧性。资源、廊道、社会、区位以及自然是其业态生长的决定性因素,资源是业态生长的核心,廊道影响力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阐述登机桥固定廊道维护结构的特点,并结合南昌机场登机桥固定廊道空调设计详细分析对比了各种维护机构的材料对登机桥固定廊道冷热负荷的影响,并根据登机桥固定廊道维护结构的特点论述了空调设备选型过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对水系的利用和改造反映了中国传统营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其依靠自然不断利用、拓展、发掘新水源,依靠人工持续利用、维护、控制地表水系,注重多功能用水与城市水景融合,尊重历史水系的综合再利用,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为了合理借鉴、保护和发展这些生态智慧,通过对北京中心地区高分辨率和高清晰遥感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地表水系解译、水系服务廊道空间量化和恢复情景对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恢复玉河正义路段对水系服务廊道提升效率最高;前三门护城河、西护城河、龙须沟和东护城河潜在的水系服务廊道将会为北京中心地区带来较为完整的地表水系服务覆盖系统。传统营城生态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北京历史水系进行保护、恢复、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载体,更可以为城市文脉修复提供水系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12.
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的重要性,研究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法律机制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镇空间布局是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它关系到城镇发展的综合效果、中心城市与周围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和城镇的舍理分布等一系梦4重大问题。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城镇空间布局的构想,即圈层结构式布局、点一轴式布局、卫星式布局。哈大齐工业走廊将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合理、布局科学的城镇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中印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更紧密连接。在已有的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提出和建设,无疑将更好地推动西部大开发和西南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南亚、东南亚更大范围经济合作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沿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集文化与生态保护价值于一体。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文化的流失,威胁到遗产本体保护。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运用Marxan模型进行迭代运算,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的叠加,识别出普洱“茶马古道”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此为基础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包括15个面状保护节点区域,并构建从种植区到生产区和销售区的连接廊道与保护节点。为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铁开通与站点城市旅游业发展:“引擎”还是“过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烽  崔琳昊 《经济管理》2020,42(2):175-191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生活需求之重要前提。我国高铁快速发展,高铁开通是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引擎”,还是仅起到交通“过道”的作用,这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予以甄别。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型双重差分法评估了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年份、城市和剔除其他因素影响后,整体上,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国内游客人数和游客总人数的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并不显著,甚至有较弱的证据显示高铁开通平均降低站点城市大约5%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总收入,这一结果提示,对大多数站点城市而言,高铁仅作为城市的“过道”,没能成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对不同城市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的旅游效应仅在五线城市表现显著,高铁开通可平均增加五线城市14 82%的国内游客人数。机制分析显示,高铁开通对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城市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都并非是简单的正向传导路径,而是表现为正、负向影响并存的传导模式,从而导致了高铁开通的旅游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