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滴灌技术是当今世界领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但由于其成本较高、技术复杂等原因,不适合大田农业生产和推广.在欧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也只是应用于经济附加值较高的设施农业生产,享有"贵族农业"的称号.本文基于全球"水危机"和我国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双重背景下,通过对新疆天业滴灌技术在棉花、小麦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对作物在滴灌技术条件下和常规灌溉条件下的生产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体现滴灌技术在节水、增产、保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氯碱工业协会和电石工业协会联合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了“促进全国聚氯乙烯和电石行业健康发展研讨会”,对天业立足优势资源的煤-电-化-水泥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5年10月,新疆天业被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五部委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企业,天业集团也成为新疆唯一一家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 2005年12月21日,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展兵团展厅前,胡锦涛总书记听取了新疆天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情况汇报,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祖国的大西北,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里,新疆天业何以能如此地执著于循环经济,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定西马铃薯产业是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定西马铃薯产业不同阶段发展模式的分析,揭示了马铃薯产业演进模式之间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蕊 《经济前沿》2003,(6):45-46
韩国模式是指成立专职机构进行管理、规划和指导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定相关 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在政府协调下高效执行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 移良机,在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本国市场, 推进国产化的一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亚洲其他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国家也不同程 度地实践着这种模式,相比之下韩国更加典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风电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对该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结为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3种模式。基于此创新模式分类,绘制了我国主要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变路线图,总结了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指出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只有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更多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实施省“十五”农业发展计划,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十分必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农民增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以体制创新为保证,创建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要以企业、银行、外资等资金为主体,以国家财政资金为补充,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园区建设,项目开发,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科技含量。逐步建成基础完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运行机制协调、技术高新、管理先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产业特征匹配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笔者对农业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作了“技术-市场”两维度划分,并对比分析了山东省莱州、寿光两市的成功农业发展案例。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选择与当地农业产业的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产业特征相匹配能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8.
冯晓琦  万军 《生产力研究》2006,(10):171-172,195
后发工业国的技术能力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依赖于企业持续性的有效的集体学习过程。后发工业国的技术能力发展通常从引进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稳定阶段的成熟产品生产线进行简单装配工作开始起步,通过不断深化的技术学习过程,逐渐获得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技术能力的积累。如果不在技术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模仿——创新的路径开展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后发工业国的企业实现技术跨越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产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体系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在中国产业知识吸收与技术追赶的过程中,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两条有较大区别的创新轨道中。案例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存在三类创新模式,即供应商主导模式、过程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模式。在中国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进行自主研发,促进民族产业独立发展,这也正是自主创新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李宏  钱利  崇曦农 《现代财经》2007,27(12):67-7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策略,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已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自主创新不足,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会遇到瓶颈。本文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利用技术引进,选择何种技术创新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自然资源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气候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农业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如推广杂交品种、生物技术、农业信息通讯技术、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研发投资和技术创新,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过程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上成功应用的过程。知识产权保护是使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有四种代表形式:技术推动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需求拉动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一体化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产生的创造性活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产生、渗透着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各个不同企业都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链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梳理国内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外向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链的概念,分析了技术链的结构,并由此推导出技术链的整合程度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众多企业和政府齐心协力,才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可持续进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技术链整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技术链整合对于个别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司秋利  张涛 《金融评论》2022,14(1):80-98
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模式出发,构建金融结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和广义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的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研发综合效率和转化综合效率存在“双低”现象。从金融结构来看,存在着最佳的金融结构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相匹配,使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大。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互补关系,分别匹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从金融结构分工来看,相对于银行来说,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前,加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也逐渐成为科技创新趋势,而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集中、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构建创新主体间的深层次合作很有必要。采用扎根理论对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影响因素进行挖掘,提炼相应范畴,进而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动机—过程—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结果表明,联盟建设影响因素中,资源投入是开展创新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协作动机是促进技术创新联盟构建的内在驱动,组织环境是实施创新合作的基础性条件,技术创新协同过程则是联盟运行的重要支撑条件。在联盟构建过程中,协同过程起部分中介桥梁作用,资源投入因素与组织环境因素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了该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还影响着该国未来产业政策的取向。文章在构建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农业生物产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作出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searched, but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nother type of innovation tha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sectors like the fashion and the media content industries have been neglected: stylistic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uch interactions between content and technology in the media industries might help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the receptiveness of firms towards new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s, so it is argued in this paper, depends on three groups of key factors at the level of the product,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ndustry: among them, first, the location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in the media product's components; seco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like the identity and the reputation of a firm with respect to the above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third, the industry-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tificat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firms operate. Awards are discussed as specific instantiations of micro certification environments indicating quality with respect to stylistic and/or technological product features. To round off the theoretical part, a definition of stylistic innovation is develop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in the media sector the literary publishing industry has been chosen to provide the subject of the empirical part. Two case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eBook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one is a study of the first digital literary publisher in Europe and the other is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eBook award, which mixes technological and stylistic criteria. Theory and cases lead to a number of hypotheses offered as potential departure point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in styl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8.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searched, but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nother type of innovation tha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sectors like the fashion and the media content industries have been neglected: stylistic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uch interactions between content and technology in the media industries might help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the receptiveness of firms towards new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s, so it is argued in this paper, depends on three groups of key factors at the level of the product,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industry: among them, first, the location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in the media product's components; seco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like the identity and the reputation of a firm with respect to the above types of innovation; and third, the industry-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tificat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firms operate. Awards are discussed as specific instantiations of micro certification environments indicating quality with respect to stylistic and/or technological product features. To round off the theoretical part, a definition of stylistic innovation is develop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key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in the media sector the literary publishing industry has been chosen to provide the subject of the empirical part. Two case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eBook technology are presented: one is a study of the first digital literary publisher in Europe and the other is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eBook award, which mixes technological and stylistic criteria. Theory and cases lead to a number of hypotheses offered as potential departure point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in styl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制度的实质性创新,而科技进步必须进行相应的科技投入。在既有的科技投入主体中,财政科技投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决定地方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在落后地区尤其如此。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新疆经济发展思路,籍科技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本文检验了新疆财政科技投入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发现新疆的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的发展对财政科技投入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而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没有出现"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科技投入→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此,在举国科技援疆之际,新疆应该积极改善科技投入机制,实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技术范式的转换要求技术战略和技术创新做出相应调整。技术战略的调整主要包括技术选择、技术方法论和技术理念。从跨越技术创新陷阱的角度,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下两组基本的技术创新形式: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本文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应该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围绕"3R"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