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我国现行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使其恰当有效运用英语语言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高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等方面,初探跨文化交际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容 《经济师》2007,(3):164-165
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语言知识、轻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认为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是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行之有效的策略,并提出两点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谈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外文化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萍 《经济师》2007,(11):130-130,132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语言这个有力工具,文化得以全面的展现。语言既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中外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学习一种语言,必将学习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识,但在非英语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文在研究和时实践基础上,强调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并根据“跨文化交际”技能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及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语音教学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提高学生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本文主要阐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文化导入的内容。在运用语言习得和教学法基本理论的同时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实施这一目标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西方第一大宗教基督教的圣书,它构成了西方国家一种特定的文化系统.在这种文化系统里面,《圣经》对英语语言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英语语言中典故的角度入手,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对《圣经》对英语语言中典故的影响进行探讨与总结,从而增加读者的圣经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英语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为谋求良好的交际效果而创造出的一种有效的英语语言形式。它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带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一种间接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言语手段。本文主要对委婉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做一些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正确运用委婉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从“语言教学”转化为“文化教学”.因此,讨论了英语文化教学的发展模式,即从主体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并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针对教学中三大主要因素(教师、教材、测试)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交际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英语交际中,如果我们不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势必造成交流的障碍.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两种交际语言的列举与对比,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6,(5)
大学英语教学是集各种教学模式和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以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面临一定的困境,所以大学英语改革是迫在眉睫。大学英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能够通过英语学习学会理解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法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