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传统的发明"理论视角来论述非物质文化时期富山村的方仙翁信仰及仪式活动,更能体现出传统应该作为过程,而非产物,传统是不断传承和发明的过程。在富山村方仙翁信仰及仪式活动的"发明"过程中,突出了当下仪式由娱神变成自娱,形成了重行为轻信仰的趋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是仪式走向未来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把“科学”与否作为评价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信仰领域也不例外。实际上,科学与信仰不完全属于同一个领域,科学的视角只能让我们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真正的推演也不能真正的否定“超验信仰”,科学的评价功能是有局限的。  相似文献   

3.
郑莉 《开放时代》2009,(6):117-128
本文考察福建莆田民间的“谢恩”仪式,描述“谢恩”家庭的乞化、师公的醮仪和仪式剧《愿》的演出,呈现当代莆田乡村地方庙宇和仪式活动的复杂性,仪式形式对当代社会的适应,仪式对乡村道德经济的调制,以期考察乡土社会中的私人宗教仪式与社区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展演,汇聚人们的情感,强化和达成某种经验、信仰,并寻求认同进而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婚礼仪式,人们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成了同一个世界,而这也构成了一个民族基本的信仰。通过维吾尔族婚俗仪式传播可以窥见其所蕴含的文化认同。不同文化群体成员是凭借认同存在于社会,并依据认同与外部世界交往。认同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行为的预测。接受了某种认同,就是接受了特定的角色和行为规范,以此指导和规定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肖三  吕航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249-250
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存在理解误区,或认为“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或认为“有信仰有理想就是要当官”,或认为按需分配就是按“想要”分配。因此,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才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当代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于洪苑 《新经济》2014,(22):58-61
本文以周戈庄祭海节为例,通过对祭海节祭拜的神灵、祭海过程介绍,从讲究的祭祀活动,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折射出了古老的海洋神灵观,构成了海洋信仰文化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研究发现,海神信仰是胶东沿海渔民的民间信仰,其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祭海仪式在海神信仰中最具象征意义,是渔捕文化的特殊形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边境瑶族地区各族群众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正确指引下,充分利用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势,发扬“艰苦奋斗、后来居上”的新时期老山精神,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边境瑶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边境地区加快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步伐。边境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边境安宁稳定、巩固国防、改善跨境族群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边疆和谐社会,是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颠覆阴谋活动的物质前提条件。因此,加快边境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人的文章《企业信仰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管理传播网刊登后.有读者留言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认为文中对”企业信仰”进行的定义——。企业组织对于所采取的‘营利手段’的共同的坚定信念”似有不妥.容易与企业信条、企业精神、企业口号等混淆.他认为,定义“企业信仰”还是不能离开宗教信仰这个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基石.并提出他对”企业信仰”的定义为——“企业信仰是企业法人所属的多数自然人所持有的某种宗教信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我国民众目前信仰状况的总体调查表明,在全体被调查者中,“有信仰”者只占28.1%,如果加上“不想回答”的可能有信仰者的比例,最多也只能在30%左右。明确表示“没有信仰”者占36.09%,如果把“曾有过信仰”视为目前没有信伸,那么,目前“没有信仰”者达到58.33%,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这组数字令人感到吃惊,信仰危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碑刻资料的分析,指出明清时期豫西北地区“社”具有基层社会组织的特点,而“会”则是一种基于共同信仰的民间组织。就“社”名和“会”名而言,“社”名多由村名、方位名词、数词构成,“会”名则由主祀神灵构成,“社”名偏于地域性,“会”名偏于信仰性;从职能而言,“社”与“会”在建庙祀神方面有相同之处,但是“社”的职能还体现在息讼止戒、安民守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赵旭东 《开放时代》2008,(4):126-146
此文首先提出“否定的逻辑”这一概念,借此说明在华北庙会节庆上经常会观察到的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一些现象。庙会是仪式生活的阶段,但作者发现,在此阶段中所体现的等级建构实际上恰恰隐含一种对于这种建构本身的否定。依据对华北庙会的考察,特纳在非洲所发展出来的仪式过程的模型应该修改为:对等级的否定的心智倾向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但在庙会仪式生活中,这种等级似乎又得到重新建构,怛这实际上还是一种否定,其通过欢快的表演而得以实现。最后,一种新的平等状态会通过这种内隐的消去等级结构的去结构化的倾向而获得,而这种等级结构状态在仪式过程的中间状态之初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在仪式过程的最后阶段,也就是日常生活的状态,其又很快转化为图形而从背景中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佛教法事音乐是佛教弘扬佛法的舟楫,与佛教的一系列法事仪轨紧密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考察了九华山佛教及法事音乐的渊源与流变,并对法事仪式和音乐的结合、音乐的特征以及仪式过程中音乐的功能与意义等进行初步考证,寻求其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范长风 《开放时代》2010,(8):132-145
社会正义是当代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的讨论主题。正义的核心是平等,正义理论所寻求的是对社会成员的平等关注。然而,平等关注的含义却极具争议,尤其当它涉及收入或财富分配时。对平等关注的不同解读产生了不同的分配理想。本文将从两个基本问题的角度,即“什么之平等”以及“平等本身是否可欲”,来概括介绍西方社会正义领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4.
阙岳 《开放时代》2008,(5):147-158
舁神出游是临潭庙会的主要活动内容。每逢会期,舁神出游活动都会聚集大量的人流。这股人流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社会”。作为一个地域性人群的集体行为,舁神出游活动对于他们的意义在哪里?伴随舁神出游活动出现的“流动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模式?对于上述问题的考察与回答构成了文章的主旨,并藉此来探究一个地域性社会是如何通过庙会来缔结一种超越日常时空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遗体暂厝北京西山碧云寺,谒灵成为纪念孙中山的重要仪式。1929年,国民政府将孙中山灵梓奉安南京,敬谒中山陵成为最神圣的纪念仪式。为使全体国民崇拜孙中山,服务于政治统治,国民党开始制定严格的谒陵规范。每逢孙中山纪念日、重大节日、日常集会、文官考试、学生集训等,国民党及社会各界均举行谒陵仪式,中山陵遂成为民国时期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空间,也成为具有凝聚力的民族主义象征符号。由于孙中山符号是重要的象征资本,民国政坛常常在孙中山灵前上演权力斗争的政治闹剧。国民党标榜遵从总理遗教、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则,但政治腐败,民生凋弊,谒陵遂成为人们表达对国民党不满的实践形式。总之,谒陵仪式是民国时期最为神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仪式,是民国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用户的需求动机对其社交媒体参与行为的影响,探讨了问题性使用对上述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基于微信用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工具需求动机和惯性需求动机均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用户参与;问题性使用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上述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礼”文化的影响下,湘南礼品包装呈现出一种“中国式奢侈”的状况。这种不追求商品价值,只在乎外包装的华美的现象引起了包装界的纷议。为了弘扬正确的礼文化,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社会,务必要对现有的高端礼品包装进行合理分析,作出“瘦身”计划,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的国家标准下,及时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礼品包装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礼仪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家庭礼仪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基础,是公民礼仪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应该建构现代家庭礼仪文化,分阶段实施礼仪教育方案,区分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延伸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公民礼仪素质。  相似文献   

19.
In Taiwan, one could observe that several prominent religious groups such as Tzu Chi (founded by Master Cheng Yen in 1966), Fo Guang Shan (founded by Master Hsing Yun in 1967), and Dharma Drum Mountain (founded by the late Master Sheng Yen in 1989) have been constantly growing. These religious groups have not only attracted regular donors but also wealthy people within society and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raising funds. Above all, they have established for themselves a worldwide reputation and become multinational religious enterprises. To analyze the fundraising performance of the aforementioned religious group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new concepts of institutions and also suggests several propositions on fundrais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aiwan's religious enterprises are an outgrowth of powerful fundraising performance. Once the religious groups enter the stag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amount of funds collected becomes the dominant exogenous variable and religious entrepreneurship becomes endogenous. Over time, this dynamic process has further promoted entrepreneurship. Again, entrepreneurship becomes the dominant exogenous variable and the funds accumulate at an increasing rate. Eventually, the religious enterprises eme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