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我国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在总结大江大河防洪效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山洪灾害防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和内容,初步建立了一套山洪灾害防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分析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森林防火投资增加很快,为了客观反映森林防火投资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就必须正确全面地对森林防火投资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文章从减灾效益理论角度解释了森林防火投资效益,对森林防火投资效益评价进行了分类,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探讨了森林防火投资效益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森林防火投资增加很快,为了客观反映森林防火投资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就必须正确全面地对森林防火投资进行效益评价和分析。文章从减灾效益理论角度解释了森林防火投资效益,对森林防火投资效益评价进行了分类,并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探讨了森林防火投资效益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森林灾害防治投入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分析了福建省森林灾害防治投入新机制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并提出建立森林灾害防治投入新机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论森林灾害的统计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森林灾害指标体系是按森林灾害系统内在的客观联系,把能够从各方面反映森林灾害的指标有机地组合起来的一系列指标。它是林业统计部门对森林灾害进行统计的中心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森林灾害指标体系,并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这些指标的数值以及分析森林灾害现象的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反映森林灾害所达到的规摸、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从而实现森林灾害统计所要达到的正确反映森林灾害情况和认识森林灾害发展规律的目的,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森林灾害控制到最低水平,并为森林灾害的经济评价与补偿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6.
舟曲泥石流灾害与森林植被变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庆  潘红星 《林业经济》2012,(11):30-33
通过对2010年8月8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分析,认为: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至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保护恢复森林植被是治理泥石流的根本举措。提出防治灾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森林认证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中国的起步态势,通过构建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量化分析模型对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的综合效益的均衡值是存在的,森林认证机构、政府及林业行政部门应加快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后,在开发中必须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好森林资源开发的经济阈值和生态阈值,进一步提升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的生态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8.
对灾害经济学减灾效益的内涵可进行拓展,即地质灾害的减灾投入不但可以产生升值作用,也可以产生出新的价值。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减灾经济效益评估的需要将其划分为最通用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文章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例,论述了地质灾害减灾效益评估的具体内容和地质灾害的物质财富可能损失模型的概率确定问题,并提出了评估水库淤积可能损失的简化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9.
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分析及规划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发挥巨大作用;着重分析了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及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的对策,指出城市森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国际社会努力为实现森林碳汇价值提供途径,探讨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对林地效益可能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森林碳汇价值实现对林地效益影响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森林碳汇价值实现的情境下,森林最佳轮伐期的变化情况,以及木材收益和碳汇收益的变化,最后得出林地效益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逻辑基础的分析结论,评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现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在公益林区划与管护环节倾向于保障生态利益,补偿标准偏低导致农户经济利益受损,并未有效实现外部经济性的内化及森林生态公益与私益的均衡,提出了应当在公益林区划、管护及补偿等环节进行改进的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采伐限额制度的合理性,在这个前提下,探讨如何获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林业资源的经济收益取决于市场状况的同时也受到它本身特性的约束,这里市场状况包括总体用材林限额决定的供给量和整体市场的需求量,林业资源特性包括林业用地的限制、木材培育费用和木材的生长期限。通过将市场状况和林业资源本身特点的结合,得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和分配用材林采伐限额,在单位内转结的有效性或者在单位间转让的可能性,以实现在采伐限额制度下取得林业资源经济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福建森林灾害经济损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灾害是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本文在对森林灾害损失的构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森林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 is used to investigate optimal holding of primary tropical forest in humid Costa Rica when future nonuse benefits of forest conservation are uncertain and increasing. The quasi-option value of maintaining primary forests is included as a component of investment in natural capital. Although 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conservation incentives is substantial,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rising trend in future benefits and compensa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beneficial spillovers are mo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optimal holdings of forest stocks. Without compensatory payments, however, further deforestation may b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5.
运用城市林业综合项目效益评价理论来研究城市林业与房地产复合经营系统(以下简称城市林房系统)综合效益评价问题,包括城市林房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的概念、研究现状、系统内各效益间的内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和构建、城市林房系统综合效益的计算和对系统综合效益的评价,并选择了北京珠江绿洲(以下简称珠江绿洲)进行个案研究,得出珠江绿洲林房复合经营比单一经营将产生更多效益的结论,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系统评价提出了加强外部性问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西山林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系统的三级结构、要素组成和运行目标,以及讨论该系统熵值升高的原因。从林场的基本情况出发,运用相生相克原理,定性分析影响林场三大效益的各个因素,提出了优化三大效益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几点思考:通过完善政策与法规、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补偿、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森林生态公益性产品服务体系等途径,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良性运行机制,为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经济效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福建省6个样本县进行样地调查及其农户访谈式问卷调查的资料,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效益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然后将碳汇效益与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林龄、树种、蓄积量、碳汇量、重置成本、降水量、碳汇价格是影响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效益的主要因子;碳汇价格、蓄积量和重置成本对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碳汇效益影响显著;碳汇价格、蓄积量与碳汇效益呈正相关,重置成本与碳汇效益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具有公共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出发,对其执行中所应建立的资金保障机制、资金运行机制及其立法保障进行了探讨,以期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稳定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forests and enhancement of forest carbon (REDD+)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cost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herefore, such practices are evolving as the REDD+ payment mechan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sing six years (2006–2012) data, this paper analyses trade-offs between carbon stock gains and the costs incurred by communities in generating additional carbon in 105 REDD+ pilot community forests in Nepal. It estimates foregone benefits for communities engaged in increasing carbon stocks in various dominant vegetation types. At recent carbon and commodity prices, communities receive on average US$ 0.47/ha/year of carbon benefits with the additional cost of US$ 67.30/ha/year. One dollar’s worth of community cost resulted 0.23 Mg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refore, carbon payment alone may not be an attractive incentive within small-scale community forestry and should link with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Moreover, the study found highest community sacrificed benefits in Shorea mixed broadleaf forests and lowest in Schima-Castanopsis forests, while carbon benefits were highest in Pine forests followed by Schima-Castanopsis forests and lowest in Rhododendron-Quercus forests. This indicates that costs and benefits may vary by vegetation type. A policy should consider payment for othe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carbon gains, co-benefits and trade off while designing the REDD+ mechanism in community based forest land use practice with equitable community outcomes. The learning from this study will help in the formulation of an appropriate REDD+ policy for community fore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