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入世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了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的8个方面主要特点,由此进一步论述了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具体分析了对我国未来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影响的6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三是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因素;四是农产品进口方面的影响因素;五是农产品供给的变化前景;六是国际市场环境国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推行社区连锁超市配送,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农贸市场一统农产品销售的传统格局,更重要的它将极大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升级和农业产销方式转变,并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说,社区连锁超市配送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因为没有质量的农产品,进入不了社区连锁超市配送,而农产品不打入社区连锁超市配送,其质量也很难得到提高。 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社区连锁超市配送作为一种先进的销售方式,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声誉和产品质量。当农产品走进大型社区连锁超市配送之后,质量已不仅仅是具体产品本身的问题,更与社区连锁超市配送农产品的整体品牌、与连锁企业的整体形象捆在一起。社区连锁超市配送经营者与农产品商贩对质量的认知态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体系的商品化转变亚洲的粮食生产体系可分为自给型、半商品化、商品化体系。农业商品化带来了更多的农产品投向市场,商业贸易物质投入逐渐取代非贸易产品投入,综合的生产体系被专业化的作物、畜牧、水产生产企业所代替。农业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的比例随着家庭成员寻找到更赚钱的非农业就业机会而减少。产品选择:改变水稻单一生产体系商品化不仅使国家范围内市场产品出现多样化,而且促使区域性和农场范围的专业化。下面以水稻生产为例加以说明。亚洲的水稻栽培地按地形和水文条件可分为灌溉低地、雨养低地和高地。灌溉低地由于产…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运用我国13个省(市)47个县(市)1036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影响我国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对其参与订单农业的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农产品的类型会影响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行为,例如,生产家禽、家畜、茶叶类农产品的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可能性要高于生产其他类型农产品的农户;农户生产农产品的目标销售市场会影响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行为,从事销售市场越远的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可能性越大;政府的支持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毛凤霞 《农村经济》2005,(10):10-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对称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家业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带来极大的冲击。本文试图利用“中心—外围”理论对此作以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农产品短期贸易战略和长期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文章在构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剖析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2011—2019年县域数据,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纳入到农产品品牌的测算中,实证检验了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农产品品牌的提升能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水平,川南经济区的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促进效果显著,而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不能有效促进农业竞争力水平;(2)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门槛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竞争力之间呈现非线性增长,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农产品品牌与农业竞争力之间呈现正“U”形关系;(3)在低分位点上,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高分位点上,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因地制策,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对农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量体裁衣,创新农产品品牌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因势制导,推动农产品品牌从政策化迈入市场化。  相似文献   

7.
黄勇  牛惠亭  李谷成 《农业技术经济》1985,(收录汇总):113-129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最早建立、进展最快、效果最实的自贸区,其建立与发展对推动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及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反事实的合成控制法评估CAFTA战略对东盟整体和各成员国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并通过生存分析进一步评估CAFTA战略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效应的持续性。研究发现,合成控制法较好地复制了CAFTA战略实施之前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情况;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生了贸易促进效应;但CAFTA战略对不同成员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效应不仅大小不同,甚至方向相反。进一步的生存分析发现,CAFTA战略实施延长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的持续期。  相似文献   

8.
正田头市场是建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及周边村镇农产品流通的小型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开展预冷、分级、包装、干制等商品化处理和交易活动。田头市场是农民家门口的市场,是农民走向市场的第一窗口、销售农产品的第一场所、获取市场信息的第一渠道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属于典型的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土地流转与农产品商品化关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区域农地流转与农产品商品化的关系,并依据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率与农产品商品化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土地流转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土地流出户的农产品商品化率将下降1.992个百分点,而土地流入户的农产品商品化率将增加1.329个百分点。最后,本文对农地流转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土地流转对农产品商品化的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家(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农产品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地区)农业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农产品贸易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认识和掌握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论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数据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改进的潜力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农地面积较广,利用类型丰富,农地的合理利用对推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山东省农地利用状况,从自然因素、土地投入、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市场意识及经营手段等方面探讨影响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构建DEA模型,对农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应用分析,并提出加大农业用地投入和建设、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和规模、强化市场经营意识和管理等提高山东省农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山东省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在我国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沂市采取市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互助合作等方式,积极引导发展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坚持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搞好基地建设等4项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简称“特优区”)空间分布格局,不仅可为特优区的布局规划及建设提供参考,更对依托特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制定具有启示意义。[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3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采用OLS、SEM、SLM及GWR回归模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特优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方向,且在行政区界线处数量较多、密度较高,集聚特征明显,但主导产业类型不同集中分布区域不同;(2)特优区所在地一般距离省界较近,海拔较低、地形坡度值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劳动力资源不足,但当地市场消费潜力大;(3)不同特优区所在地的总耕地面积、水资源条件、路网密度等存在区域差异,不具有共性特征。[结论]资源规模并非影响特优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和消费市场可能更为重要。最后得出关于特优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中国的粮食安全重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近30年影响粮食安全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自然资源和人为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因素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依次为: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我国农业供给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为了评估临时收储制改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2011—2018年新疆和其他棉花主产区县级棉花生产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法(PSM-DID)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总体影响、动态效应和区域效应。结果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调控国内棉花供给起着重要作用;该政策总体上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棉花面积和产量显著提高;从政策的动态效应来看,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三年一定的方案对棉花生产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试点期一年一定的效应;此外,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南疆和北疆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对南疆棉花生产的促进效果更显著。结论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缺乏棉花定价权,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可能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且容易触及WTO黄箱补贴的限制等问题,该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逐步向脱钩的补贴方式过渡,并积极探索财政补贴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补贴机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历经30年探索实践,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做出显著贡献。其通过提升价格发现效率、丰富风险管理手段、创新业务模式和品种等方式,对内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规范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对外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定价权。但中国与美国等国际成熟市场存在明显差距,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并且中国面临农产品期货发展不充分、国际化程度不高、区域农产品市场规模小、"保险+期货"等模式有待深化等问题。农产品期货市场要通过巩固市场发展基础、创新农业服务机制、增加特色新品种供给、完善现有保障模式、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1984~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农业种养结构与食物消费之间的互馈机制,从人口与资源维度、 农业维度、 市场维度多视角研究农业种养结构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响应.[方法]通过引进食物消费结构熵与种养结构熵,首先说明了食物消费与种养用地转型的新趋势,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将诱使各类种养用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提炼出来.[结果](1)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与农业种养结构熵均向多元、 均衡方向发展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9%与1.73%,食物消费结构熵变化速度快于种养结构熵;(2)农业种养结构熵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熵具有联动增减性.从相关系数看,城镇家庭食物消费对种养结构变化贡献率较农村地区高5.30%;(3)通过灰色分析发现,人口与资源条件、 农业条件、 市场条件中各指标均与种养结构的变化存在极强、 强、 中等关联度.其中,人均水资源量(A1)、 农业机械总动力(B1)、 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消费量(B2)、CPI(C3)又与种植业(Z)、 畜牧业(X)、 渔业(Y)变化存在r>0.90的极强关联;(4)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存在粮食作物与菜瓜果、 糖油料等经济作物的不断竞争,1984年菜瓜果、 粮食面积分别占种养用地总面积的2.02%、80.64%,2014年占比变为6.69%、57.47%,表现出菜瓜果缓慢扩张、 粮食剧烈收缩的整体态势.[结论]农业种养结构因中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增厚而逐渐转型,为寻求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的改良效应,实现供需相契,必须削减不合时宜的农产品供应、 合理配置粮经饲用地以适应需求升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业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治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正面临转型,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辐射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尤为重要。[方法]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为例,探讨示范项目治理模式的转型及对示范区农户的带动机理,并基于301个示范区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项目治理模式对示范区农户带动的影响。[结果]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正在经历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转变;市场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带动农户直接参与标准化生产方面,要优于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市场主导模式中,“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基地+标准”模式,要优于“公司+农户+基地+标准”模式。此外,该研究进一步发现,农业标准化宣传、产业化程度、技术准入门槛、集约化程度、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同样会影响示范区农户带动。[结论]因此,应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承担示范项目,并提升中介组织的协调和推广能力,从而积极形成市场导向的多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多哈回合谈判再次要求削减黄箱政策背景下,通过量化比较分析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多哈回合谈判前后农业支持政策结构变化趋势,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支持政策改革提供方向借鉴。[方法]使用OECD农业政策评价指标对比分析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4个国家和地区农业支持力度、支持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创新农业支持手段以替代市场价格支持,加快农业支持政策的市场化转变,强调支持政策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交互作用,注重对农业知识和创新体系的资金投入。[结论]我国应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减少市场价格支持比重,创新支持工具并强化政策间的协调性,优化一般服务支持结构,加大对农业知识和创新体系的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