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对于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分析了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提出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与协调、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依托、统筹兼顾城镇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等来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域,选取2017年数据,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和协调度模型对不同区域城镇化类型、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兰州市为唯一一个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城市,其余13个市(州)均为经济城镇化滞后型;②甘肃省14个市(州)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度类型均为协调发展;③甘肃省区域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谢萌 《农业经济》2018,(5):125-126
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了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状况,指出两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均衡发展。除此之外,笔者还进一步提出推动城镇化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刚性约束条件的背景下,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促进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用水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用水效率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性。据此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动用水效率提升、强化地区联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区域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锡尔指数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两者的目标效益出发,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合川、永川、江津、纂江、涪陵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开州和万州等区县属于农业经济高水平区域;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大部分区县属于较高水平及以上,而渝东北和渝东南除万州区和黔江区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区域间差异对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总体差异影响较大,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功能区间的要素流动、交通改善、区域合作等原因促使其区域内差异的缩小,而区域间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各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可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基于区域差异来源分析,重庆市应结合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天然优势,随着农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态势日益明显,农业基础条件设施逐步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稳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效益逐步呈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也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土地的占用增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城镇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成为河南省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着重对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城镇化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旨在为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不断演进过程中,中国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区域协调集群化发展成为当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其本质是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通过都市圈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拟合案例,从国家战略、城市群系统、运行和目标系统重构城市群发展机理,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关中平原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竞争力,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破口.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弱、产业层次相对低、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本文就如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创新型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皖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阐述,强调推动皖北地区振兴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实现经济增长大幅度高于全省,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从产业结构、城镇化、投资引智3个方面重点切入,并立足皖北六市整体发展视角,分析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宿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复合指标测度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测度山地民族地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非均衡性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度、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持续上升,协调发展类型从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优化,三者呈现融合的趋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持续存在,2006年以后出现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山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失调衰退、协调过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度持续偏低是协调发展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与其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符。各省区协调发展水平分布比较均衡,但区域阶段性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十二五"时期,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合效应。文章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差异及各自的短板,并将各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做对比分析,以期针对各自差距与不同类型采取对策推进各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城镇化与耕地耦合协调性,并预测未来发展情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提供相关决策参考。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9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城镇化和耕地保护2个方面选择5项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区域城镇化和耕地保护的耦合协调性,选用GM (1,1)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探讨2025年耦合协调性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2008—2019年期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指数呈递增趋势,耕地保护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镇化和耕地保护耦合协调度相对来说较低,最好时协调性值为0.3,处于中度失调类型。(2)预测2025年,乌鲁木齐市城镇化指数将达到0.97,耕地保护指数为0.08,城镇化和耕地保护耦合协调度为0.54,达到勉强协调类型。构建城镇化与耕地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监管机制,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适合各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并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河北省工业化程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层次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深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农业公共服务是河北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进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并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保定市工业化程度、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层次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深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农业公共服务是保定市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  相似文献   

16.
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西部城镇化是西部农村摆脱贫困与落后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 ,弄清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其发展对策 ,对推动西部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部农村由于自然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利因素 ,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1 传统农业的影响。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在于落后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评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在阐述地方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学思想构建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其相互关系的拟合曲线分别适用于线性和S型;(2)从时间上看,山东省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从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3)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17地市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半岛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普遍大于西部内陆城市,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研究结论: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追求土地财政收入增长的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各地应着力于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月5日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他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把培育形成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与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带结合起来,开拓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化步入加速阶段的同时,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各地纷纷开展以农村宅基地整理为形式的城乡协调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