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9-2006四川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利用集约度晕波动上升趋势,且年均耕地利用集约度提高了24.80%;区域差异明显;自然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科技进步是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认为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应通过运用宣传教育、规划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土地整治、科技投入等手段.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对2016年福建省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缓解城市人地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研究方法: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通过障碍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看,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2)开发区区龄、开发区至县(市)中心距离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不存在明显规律。研究结论:经济发达地区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第三产业比重、社会商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次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欠发达地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构建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近10年来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7-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年均增长速度为1.24%,且综合分值逐年攀升;(2)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人地关系、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合理增加投入,改善人地关系,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高;管理绩效集约度突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制定用地标准, (2)以产业布局为指导,高起点积聚进区项目; (3)以投入强度作控制,精耕细作园区土地; (4)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5)扩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紧张的人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土地集约趋势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土地集约度的定量计算对兰州市8个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自主开发了土地集约度评价软件,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指标值的方式,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集约度值,采用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集约度值进行分类,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各区县集约利用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的有城关区,Ⅱ级的有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Ⅲ级的有红古区、榆中县,Ⅳ级的有皋兰县、永登县。城关区集约利用程度最高,市辖区比市辖县集约利用程度高,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市区到县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规律,以1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改进信息熵权法对2003—2012年间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集约度由0.40提升至0.47,区域间差异日趋缩小;从空间上看,呈现"中东部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程度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近20年来阿勒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为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和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依据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定义,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年耕地利用集约度。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阿勒泰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呈阶段性上升趋势,耕地利用投入要素比重不断变化,耕地利用强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呈上升趋势。研究结论为近20年来阿勒泰市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生产要素投入持续增加,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避免土地粗放利用或过度利用,实现最佳土地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Pareto最优"思想,以江苏省55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关系的曲线估计模型,利用LINGO软件求解多目标规划模型的"理想点",得到土地利用的最佳集约度,并划分不同程度土地利用集约区。[结果](1)在2015年末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苏南、苏中、苏北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分别为6 287. 96 (万元/km2)、4 944. 00 (万元/km2)、2 954. 70 (万元/km2)。(2)总体上,研究区的地区经济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呈正相关。(3)存在低度、中度集约区的经济、社会产出效益超过理想值,高度集约区的社会产出效益低于理想值的综合效益失衡现象。[结论]研究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的"理想点"法求解土地集约利用产出效益问题的Pareto最优解,较好地处理了最佳集约度难以定量求解的问题,对我国县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健康的重庆市南岸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新思路。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研究结果:归纳了基于生态健康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了一套包括7个项目层、32个次级指标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岸区5大组团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结论:本文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是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向,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对近10年来17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SPSS软件环境下,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3-2003年,全省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上升,但以六安为代表的9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南高北低;从经济、人口、环境、政策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和差异的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1992、1998、2004、2009年的金石滩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软件的叠置分析,空间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变化时空分异研究。本文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动态度分析研究区内图地类型变化的速度和趋势,同时将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带入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以此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式呈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2-2013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速度相对较快,分别为-4.36%和-4.37%;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为21.37%,其次为交通水利用地,为17.99%;1998-200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3.63%,这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最为迅速,旅游开发活动剧烈。扩展强度指数计算各土地类型得出,耕地的扩展强度指数最低,为-1.48,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展强度指数最高,为1.42%。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利用具有问题诊断、现状分析、模式评价和政策指导的评价方法分析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特征。研究方法: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西宁市西部开发以来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可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其优势在于从机理上考虑了评价对象具有多因素和系统性的整合性,指标值计算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且评价结果数图结合;(2)单项指标显示,西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及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因素,即属于经济驱动型;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的增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不大;(3)西宁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前阶段的增长速度慢于后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研究结论:西宁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应通过增强新增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绩效,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供应缺乏、城市空间扩张受阻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研究湖北省12个城市2002 — 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DPSIR模型和主成份分析法。研究结果:湖北省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明显,沿长江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聚集带,而鄂西北、鄂东南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2002 — 2006年间,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基于DPSI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主观性影响,解释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相关性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间、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5年,以深圳为代表的10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以江门为代表的11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全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减小的趋势;从区位、经济等方面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对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方法]利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1) 2016年较2006年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显著,且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呈现良性发展趋势;(2)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总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3)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区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可以充分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解释指标体系的协调度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陕西省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其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微观、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应用;评价方法较单一;精细化空间分析、驱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结论 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比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驱动机制的辨析、多方法配套分析和多学科结合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