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骅地处河北省东南,北与天津交界,南与山东省相望,东靠渤海湾。全市人口35.78万,耕地79.75万亩,境内河网密布,海岸线长55公里。黄骅市共有22个乡镇,东部沿海地区有四个乡镇,生产经营项目以渔业为主,海产品产值构成该区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西部地区的18个乡镇以农业为主,兼营其他各业,其中种值业产值占本区农业总产值的80%以  相似文献   

2.
占补平衡的质量保证措施和考核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凤荣 《中国土地》2003,(10):12-13
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占优补劣"现象,早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关注.5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国务院研究室的报告--《我国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所作批示指出,东南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占优补劣"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 《农村经济》2005,(5):113-115
2004年春开始,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存在民工短缺问题,它既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又危及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区的生存和发展,本在探究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的原因,提示这一现象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短缺局面的具体对策,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得以转变,加强职业培训,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流动南北逆转的主要成因是粮食经济效益北比南高,播种面积北增南减,人口大量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所致。其后果,激化了粮食产销矛盾,增加了粮食供求区域平衡难度,影响了区域经济建设。对此,提出六点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开发滩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省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分,陆域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6%,1987年的人均耕地只有0.64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的一半。特别是沿海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各业用地剧增,耕地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今,沿海32个县(市、区),人口密度已高达每平方公里661.8人,人均耕地已有17个县不到0.5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长,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6.
略论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城镇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小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就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种发展模式。作者认为,在东南沿海地区应以改造现有小城镇为主,在中西部及小城镇建设刚刚起步的地区则应以旧城改造为中心,合理规划新建城区,以发展小城镇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辽宁农民收入与东南沿海地区农民收入的比较,分析辽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原因,提出如何缩小与东南沿海差距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保障18亿亩耕地面积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而实际上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别,粮食播种面积更能反映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文章通过分析1995-2014年我国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以及区位指数和相对区位指数,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不变,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72%。(2)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区基本处于中国东北部、中部。(3)新疆、青海、四川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均进入粮食增产衰退区。(4)粮食增长潜力区处于紧邻东南沿海的内陆地区。(5)粮食稳定产区位于中国西南以及中偏北的地区。基于此,文章对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要稳定和提高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其次不以硬性指标作为耕地保护的衡量标准,应因地制宜地采取耕地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人口剧增、耕地资源锐减、质量差、粮食问题突出1.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人口状况具有数量大、增长快的特点,这就必然造成对提供粮食的耕地的压力,加剧人地矛盾。据有关资料,建国以来,我国曾出现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c第一次生育高峰期(194-1957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高达20%。以上,全国总人口从5.5亿上升到6.47亿,净增人口达10486万人。第二次生育高峰期(1962-1973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6初左右,平均每年新出生人口均在万皿万人以上,新生人口总数达29329万,全国人口总数净增19882万。第三次生…  相似文献   

10.
“民工潮”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潮”发展趋势的思考舒菊先“民工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民工潮”的实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的大流动。四川是一个1.1亿多人口的农业大省,人均耕地只有0.86亩,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
人口变化对耕地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人口数量增加需要占用更多耕地;二是人口城镇化对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江苏省的人口与耕地面积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由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耕地占用的趋势在不断地减缓,并提出人口城镇化有利于节约保护耕地,是缓解人地矛盾关系的有效途径;进而对人口城镇化有利于保护耕地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开县30年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分析开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取两组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变化驱动模型。研究结果:开县耕地面积数量30年来一直呈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年末总人口、牧业产值、水果产量、城市化率、公路通车总里程、林业产值等。研究结论:开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人口增加,城乡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预测了开县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3.
从"三农"问题视角解读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稀缺资源,紧张的人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前提;当前我国最主要的耕地问题是耕地快速非农化,其根本原因来自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压力,政策和决策的失误、地方利益的驱动和管理力度不够,从加强耕地国情教育、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与耕地保护相配套的政策激励和经济约束机制、规范耕地管制行为等角度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态势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易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国内外对耕地保护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时间上的比较以及定量的分析,很少对指标因素和时间进行横纵向比较。[方法]文章基于乌鲁木齐市2004~2013年耕地面积,从全市人口、经济、政策投资及科技与城建等4个大类出发,选取18个指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和规律。采用主成分和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采用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模型。[结果]研究表明:近10年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呈减少-增多-减少趋势,而GDP、居民储蓄存款、市区总人口及财政支出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鉴于此,该研究为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当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耕地非农化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分析,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耕地非农化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非农化的速度要与城市接纳人口,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相一致才可避免因耕地大量减少危及农业安全。最后提出政府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泰兴市耕地资源的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泰兴市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提出了泰兴市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包括科学编制规划,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大力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的同时,农村居民点也在占用耕地.城市化不仅包括人口城市化,还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和耕地非农化城市化.通过人口城市化指标来表征人口结构、土地利用城市化指标和耕地非农化城市化指标来表征土地利用结构.在分析江汉平原人口城市化、土地利用城市化和耕地非农化城市化空间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了江汉平原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差异与耕地非农化空间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2004年,江汉平原地区耕地非农化面积较多的市县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城市圈内;耕地非农化主要流向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和工矿用地,但各市县的情况不一;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差异是形成江汉平原耕地非农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马尔萨斯人口增长模型、综合增长法、线性回归法、GM(1,1)数学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等预测方法对山东省2010—2020年人口数量、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进行预测,最后测算出耕地资源数量安全底线。结果表明,随着人口数量及人均粮食需求量的增加,耕地资源安全底线越高,预测2010年、2015年及2020年耕地面积分别比耕地安全底线低53.347×10~4hm~2、125.789×10~4hm~2及217.437×10~4hm~2。为解决耕地面积与安全底线之间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提出保护耕地资源安全的有效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直观数据,分析了2003年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及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河南省2003~2012年耕地压力指数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同的波动状态,即先呈下降趋势,后在较小的波动中趋于稳定,表明2003~2012年间河南省无明显耕地压力,粮食产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同时,文章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线性回归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粮食单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GM(1,1)模型的构建、修正及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测算出以后若干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远小于1,耕地供应能力可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在肥力改善,耕地巨大生产能力得以保持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甚至开发休闲农业等,都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