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雪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6):18-20
科学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是做好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前提与基础,我国现行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繁多、标准不一,文章在梳理我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重构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低,但粗放利用现象又较为严重,实现从粗放利用到集约利用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从技术水平与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角度考虑,我国应采取市场机制与政府手段融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财政税收、资源使用价格、资源产权、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政策,激励企业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及其规模探讨——基于资源禀赋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基本资源禀赋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等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现农业现代化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家庭农场切实可行。它以适度规模、劳动力充分就业、商业化和现代化经营为基本特点,有利于促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我国国情推算,到2030年我国劳均耕作面积将达到0.67公顷,而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将达到26.7公顷。此外,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最终收益不同,我国各地家庭农场规模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依托信息通讯技术孕育而生的数字金融,在延伸金融行业服务边界、提高服务便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中新的有效路径.既有文献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成因的解释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地理位置等方面,本文尝试从自然资源依赖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自然资源依赖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三... 相似文献
5.
刘雪飞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1):21-22,25
在循环经济研究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虽认为循环经济应符合生态规律,但循环经济究竟与生查之间是怎样的契合?其论述并不多见.因此,以了解地球生命体学说为切入点,对发展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源约束的生态学意义进行描述,目的是认识地球,了解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间的哲学关系,以缓解全球性的资源紧缺和生态蜕化,尽最大可能减少中国在发展问题上遇到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周繁;李玮晔;郑祜;孙雪妍;刘越岩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5,(3):54-65
明晰自然资源概念与分类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归属清晰产权制度的基本前提,也是支撑其与国土调查成果科学有效衔接的理论基础。文章围绕自然资源概念与分类,根据其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构建以“法规层—管理层—实施层”为主线、“参证层”为辅线的“3+1层级”指导、“3+4数据组”支撑的概念解析框架,深入探讨自然资源分类与各类内涵。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应属于公共资源且具有天然性和可利用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陆地范围内自然资源应划分为水流、湿地、森林、草原、荒地和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六类。文章相应提出六类自然资源概念清单,系统梳理自然资源分类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对应关系,搭建国土调查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关联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逻辑规则与土地资源资产核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逻辑规则下的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是实施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根本目标,核算的内容应以实物量核算为主、价值量核算为辅,应防止自然资源垄断引起过度有偿使用、过度价值化造成利益扭曲;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内容应包括面积、质量、价格,价值量核算应遵循可市场化原则;对于城镇国有建设用地来说采用基准地价进行核算更具可行性。研究结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性质上应属于国家资产负债表范畴,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目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扎实、准确的调查与监测数据是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依托信息通讯技术孕育而生的数字金融,在延伸金融行业服务边界、提高服务便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中新的有效路径。既有文献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地区发展不平衡成因的解释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地理位置等方面,本文尝试从自然资源依赖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自然资源依赖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化三个维度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负向影响;政府干预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助于缓解资源依赖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自然资源依赖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负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资源依赖型地区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红利更多配置在教育、科技领域,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后发优势,实现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经济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为什么法国人先寻求改革最后却导致革命?为什么法国人追求自由的结果成了平等的仆役?这些看似矛盾、哲学上的悖论问题,却是法国大革命的现实,也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的精彩紧要之处。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的种种悖论,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王崎山同志多次推荐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助于理解法国大革命对当下中国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矿产资源禀赋评价及可持续性保障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20(2):10-12
文章阐述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及成矿机理、特征,研究了经济增长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并就资源可持续性保障程度进行了战略考量;通过“霍夫曼系数”评价标准说明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资源约束将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提出由于矿产资源是我国紧缺的物资资料,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运用博弈均衡论充分认识我国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契机和条件,研究矿产资源市场国际化趋势的战略对策,是我国本世纪重大国策中的紧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Josef Schmidhuber Prakash Shetty 《Food Economics -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C》2005,2(3):150-166
Considerable increases in food consumption, shift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hanges in the entire food system have occurred globally. These changes, initially limited to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are now being experienced at an even faster pace in many of the advanced economie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past evolution of this transition in nutrition and lifestyles is by now well documented. Based on FAO's outlook for global food and agricultu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likely future changes in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 global trajectory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over the next 30 years. It presents the main drivers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and examine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prospective changes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the current burden of undernourishment and malnutri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likely to compoun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notably the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 it shows how and where the current problem of undernutrition could create a growing future burden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NCDs and that both undernourishment and overnutrition are likely to co-exist for a long time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reating a widespread double burden of malnutrition.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资源与资源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清林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17(3):28-33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自然资源的静态、动态特征 ,人对资源的作用与影响及针对资源自然变化方式的对策 ,资源对人类社会的支持能力问题与可能的解决途径 ,客观规律与主观努力对人的资源行为的控制与调节 ,资源管理的任务、关键问题与技术特征 ,进而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在可持续意义上的资源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产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飞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1):30-33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法律财产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着关键作用 ,已为人类的实践和历史所证实。保护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 ,在发展经济中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 ,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 ,并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市场经济中 ,有效、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产权制度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产权制度的一些关系问题作一些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迄今国际上尚无关于自然资源分类的统一方案。各国际组织依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及对所涉及自然资源治理的需要,制定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体系。文章梳理了全球7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自然资源分类方案,研究其出台背景、分类原则、治理目标及其有效性,并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分类还未形成统一意见的现状,在不同角度、不同目标、不同利用部门形成的多种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资源分类三维框架。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履行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的有力抓手。文章分析了自然资源监管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自然资源监管领域存在统计标准有差异、监管法律支撑不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制度惯性和制度变迁、成本和效能四个维度认识自然资源监管中存在的关系;最后在"四个治理"的基础上提出要注重监管的系统性、依法性、综合性和源头性,从而构建起优化协同高效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规划评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三期十步法”的评估模式。文章以总结国内外规划评估经验为基础,具体阐述自然资源“十三五”规划评估开展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并结合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十四五”规划评估的建议:一是推动自然资源规划评估标准化建设;二是构建完善的评估数据信息系统;三是建立良好的评估运行监测机制;四是加大规划评估的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8.
徐连龙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23(1):20-22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而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仍停留在公共产权阶段,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配置方式的现状,提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JesseC.Ribot“自然资源的民主分权:民众参与的制度化”一文进行了评论,认为分权管理是从制度层面保障民众真正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结合我国分权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讨论了保障落实分权管理和构建分权配套办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智荣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1):14-15,37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作者认为,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会在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一味依靠资源的经济肯定无法取得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单纯资源丰富会成为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劣势。文章在列举发展中国家单纯资源丰富的五大劣势及其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办法。并针对具体国情指出我国在这方面应采取的三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