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永奇 《水利经济》2014,32(1):23-26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调度现状,论述黄河水权制度建设的流域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情况;结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实践,提出了实施黄河水权转让的必要性和遵循原则、实施条件和步骤、转让年限和费用、实施效果和建议。黄河水权制度建设可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流域水权制度建设和水权转让实践提供借鉴,为水权理论研究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2.
阐述水权、水权制度的概念及水权制度改革的思路;通过对水权初始分配的研究,明确了初始水权的分配层次、分配原则,提出各区域水权分配、各行业水权分配、各用水户水权分配的分配方法;结合河北省水权制度现状和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特点,围绕水权的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和顺畅流转,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规划了河北省水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提出建立河北省水权分配制度、合理水价形成制度、节约用水奖励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流域水量冲突问题,基于博弈视角建立了三阶段流域水量协调分配博弈模型,并以常德市澧水流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流域水量冲突管理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阶段一是基于个体理性的顺序博弈,处于上游的地区具有取水优势,而下游用水主体则可能不能满足其基本的用水需求,易引发冲突;阶段二引入政府调控,其节水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且能保障各地区的基本用水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达到均衡状态;阶段三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调整市场水权交易价格和水资源税率对流域水量冲突进行协调分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概况,建立水权基本制度框架。针对微观层面用水单位动态变化的特征,重点探讨在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如何建立完善的水权动态分配机制,对用水单位的用水进行有效的监督、审查、奖惩和调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对秃尾河流域锦界工业园区的水权分配进行实例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5.
王亦宁 《水利经济》2019,37(4):48-55
应用博弈论的方法,探讨水源地、城市及用水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在不同决策模式下的行为方式,分析了"用水者各自决策""城市政府主导分配""市场交易"和"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配置"4种水源地水资源分配模式,认为"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配置"是相对最优模式。探讨了跨境水源地权利保护机制、用水总量控制政策背景下的水源地水资源分配、水源地水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权市场与地下水资源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的特性决定了其管理难度大。我国“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以及对农用水疏于管理造成目前北方地区的地下水超采 ,引起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地下水管制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缺乏事前管理和市场引导。因此 ,引入可交易的水权制度是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提高地下水用水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一级水权市场 ,将地下水可分配总量进行清晰的产权界定 ;利用二级水权市场 ,将用水户手中的水权进行再分配 ,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 ,政府通过对地下水可分配总量控制通过对水权交易市场的调控、监管以及对地下水抽取情况的监控来调节地下水的开采量 ,保证地下水水权市场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刘一明 《水利经济》2023,41(3):43-50
水权交易是目前解决水资源稀缺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亦是中国当前水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中国水权交易所2016—2022年的交易数据对中国水权交易的总体概况、不同交易类型的水权交易特征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并讨论其试点推广效应。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水权交易以取水权交易为主,其次为区域水权交易,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渐趋活跃;区域水权交易主要表现为用水总量指标在区域间的重新配置,取水权交易主要表现为行业间的取水权交易,而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的水权交易;政府在水权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水权交易的发展,参与主体开始出现多元化,更多的用水户开始进入水市场;中国的水权交易试点具有一定的推广效应,不仅仅表现为“量”的增多,还表现在交易方式上的创新。中国水权交易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于不断创新水权交易方式并激励更多的用水户参与水权交易,需要因地制宜推进水权改革,加快推动初始水权的分配与确权工作;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计量与监控体系,并积极推动水权交易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水权制度的调适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同时存在的原因,进一步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我国水资源保护实践中还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合理的水权设置对水资源保护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如果在水权明晰的情况下,通过水权交易,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会得到补偿,而不保护(如污染、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则需要付出代价。因此,博弈参与方都会采取保护水资源的行为,这是该博弈的唯一的纳什均衡。由于我国水权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也存在“政府失灵”问题。我国应采取诱致型方式,以水权主体人格化为目标,以完善水权结构为基础工作,以水权初始分配为重点,以水权市场建设为依托,进行水权制度调适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所需水资源来源模型,计算出维持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三种水资源利用措施的贡献,并预测了不同用水方案对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潜力。结论是,在1980—2000年期间,用水效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在未来20年左右,除了继续采用技术改进和用水结构调整措施外,借助市场诱导的方式(如水权交易)将20%的农业用水转为其他用途,满足对经济增长支撑能力的水资源基本上可以在区域内部解决。文章的最后,讨论了水权交易成行过程中水资源价格的变动范围并提出政府对推动转变应有所作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主要因素包括对农业水权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水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理解不准确、对水资源所有权的经济实现的认可程度不高、对水权的初始分配存在争议、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水平低的同时农民对定额管理的期望低。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深层原因包括农业水权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水权流转、外部性强使交易过程中的干预主体多、排他的操作性差、水权交易中的信息不充分、产权不清晰、立法存在模糊之处、管理中重行政轻法律、农业水权改革存在问题。促进水权流转的建议包括加强水权的立法、正确宣传水权的基本权利、强化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加强农民对水资源所有权和其他权利的资产化管理、做好水权的初始分配、建立水资源使用登记制度、加强水权交易合同的立法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高磊 《水利经济》2022,40(2):57-60
水权交易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关键举措。在总结现阶段水权交易进展及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进水权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工作部署,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交易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水权交易的对策及措施,为完善水权交易制度体系,培育和发展水权交易市场,促进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水权、排污权等稀缺资源分配方法和分配指标构建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理论对排水系统进行机理分析,并遵循公平、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影响指标,通过博弈论集合模型将序关系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熵权法确定的客观权重进行组合优化,最终构建了博弈论组合赋权-TOPSIS的排水权分配模型。以苏南运河排水权分配作为分析案例,并将该模型分配结果与序关系分析-TOPSIS模型和熵权-TOPSIS模型分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TOPSIS的排水权分配模型具有可行性、合理性;排水权分配是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其中降雨状况和社会水利建设、历史灾害损失等对排水权分配有较大影响;排水权分配结果按照分配额大小依次为常州、无锡、苏州、镇江。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学者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和产权经济、制度经济的探索,我国农村土地应实行私有化,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以打破“三农”问题的僵化局面,使农民以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进入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寻求实现土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土地的潜在的巨大收益,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地位与其供给紧张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据了我国用水总量的绝对多数。优化农业用水配置,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于我国水资源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农业水权转让制度作为配置农业用水的有效方式必须得到重视。该文对我国农业水权转让制度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梳理,通过文献整理及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业水权转让存在困境,如农业水权转让存在着权利主体虚置、现有水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农业水权转让规则欠缺及农业水权配置市场参与不够等不利因素。针对我国农业水权转让制度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业水权转让制度中应明确农业水权权利主体,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机制,在适度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完善农业水权转让规则,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意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减少防洪损失、解决区域排水纠纷问题,在界定排水权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得出排水权具有强制性、排他性、可交易性、可变性和紧迫性。利用WSR系统方法论构建了排水权分配的WSR分析框架,认为排水权的分配受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的影响,并分析了多种因素在分配过程中的角色,进一步构建了排水权分配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有利于实现排水权有效配置驱动因素的系统化、层次化梳理,为实现排水权的合理分配与防洪决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对于保障防洪安全、实现社会公平与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葛颜祥  周玉玺  张维 《水利经济》2010,28(3):25-27,62
为解决地下水超采与浪费问题,研究在地下水管理中引入可交易水权制度,认为通过地下水水权交易,可以满足新进入者用水需求,有效地控制整个区域的地下水可开采总量。通过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可促进地下水资源在各用水主体间优化配置。为保障这一制度的运行,建议建立地下水可交易水权制度组织保障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人们对水的认识不足,不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不注意有效保护、节约水资源的问题,指出:水资源为万物生存发展之必需,水资源是稀缺性资源,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强调: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不仅是经济,也关系到政治。提出: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处理水与生态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要“量水而行”、“量水发展”;在注重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曹国圣 《水利经济》2010,28(1):33-36
对城市水循环取、用、排3个环节及其相关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城市水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城市水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可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文化等机制来实现;水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的运用包括创新水权交易制度、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制定产业调整政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