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志胜 《南方农村》2011,27(4):64-68
农村环境决定、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目标、机制及途径的选择,环境治理因此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则是环境治理的合适栽体。针对农村环境恶化导致的社区建设困境,本文认为,只有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社区性环保组织,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以及规划和建设生态型社区等方面着手,才有可能促使农村社区建设与环境治理互生共荣、同质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区建设是目前上海城市发展中.致力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以政府包办社会转向政府、社区和个人共同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抉择。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经济、综合服务、教育、文化(含体育)卫生等功能,建设起以社区为单位、集多项社会事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安全体系和网络化的社区福利保障体系,以及提供优质宜  相似文献   

3.
依据新型农村社区与中心城镇的位置关系,将新型农村社区划分为城郊型、集镇型和中心村型3种类型,并分析3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区位特征、演化过程、发展动力和产业结构等状况。从地域空间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状况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分析了三类新型农村社区对城镇化的影响,认为城郊型和集镇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镇化的一种直接途径,而中心村型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城市的雏形。最后,对新型农村社区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二元互动关系,我国目前虽然出现了村民自发型、农村社区动员型、农村社区互助合作型等三种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但这些模式并不足以支持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和完善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机制,以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一大批失地农民群体,其所组成的社区被称为失地农民社区,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好坏,影响着失地农民心理上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关系着失地农民能否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立。文章从渭南市失地农民社区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支撑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兵团团场建立了以城镇社区和农业社区共存的社区模式,既要发挥服务居民和职工的作用,又要指导农业生产与加工,是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动力。然而,团场社区在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建设发展失衡、管理模式定位不清、成员结构焦虑等问题。因此,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层面推进社区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建议在兵团现有体制下,采取调整社区管理结构、完善组织架构、拓宽晋升渠道、兼顾城镇和农业社区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实现团场社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农村现实分析,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二是村庄规划布局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三是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四是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经济事业。从农村实际来看,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应是:树立“三个理念”,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建立“六个机制”。  相似文献   

8.
"征地农转非"型社区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其治理问题既有居民心理层面的问题,如自治意识欠缺、归属感低、又有治理机制层面的问题,如动力不足和制度保障缺失.西方社区治理模式有其借鉴价值但又不可盲目照搬.中国"征地农转非"型社区的治理现状改善,应以党政为核心推动力量,从包括人大、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层面齐抓共建,从而形成适于中国、能提升"征地农转非"型社区自治能力的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等方面,带动着新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而新农村社区视角下的体育共生发展也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其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区体育建设则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社区体育价值,就能够大大带动新农村社区的其他方面建设。如何在当前中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中,紧紧抓住体育共生发展机遇,探索农村社区视角下体育共生发展的新模式,并以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的兵团团场社会管理面临着如何遵循一般规律与自身特点相结合进行改革创新问题。文章在分析团场社区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团场社区采取"网格化+连社合一"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以推进由管"单位人"向管"社会人"转变。  相似文献   

11.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只有建设和谐的社区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林业社区的建设起步与发展相对城市比较落后,近两年各林业局才开始重视,并且投入了部分资金,用来加强社区建设,但是在资金的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现就资金的使用与投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渔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渔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渔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渔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还是深化渔民自治、完善渔村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渔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渔村社区建设却面临渔村产业结果不合理、渔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经济问题,面临着劳动力剩余、增收困难、权益保障等渔民问题和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等渔村社区管理问题。解决渔村、渔民和社区管理三个方面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城乡社区功能定位,改善城乡社区工作环境,提高城乡社区自治水平,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自2000年民政部提出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来,我国的社区建设实践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随着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社区建设理念与实践陷入困境。文章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社区、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的契合之处,在分析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就地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有益探索,新乡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极大地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新形势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陷入拆、建、住、管多维困境,面临着政府"主导建设"向"引导发展"的角色转变,需要社区充分激发内在活力、有所作为,从而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制度环境的发展,基层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支持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通过吸纳枢纽型社会组织来构建具有整合性和扶持性的培育主体平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之一,S市H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践经验揭示其以独特的角色优势发挥着孵化培育、资源整合和桥梁纽带等功能,有效补充了政府培育职能。然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培育过程中面临认知、能力、发展等多重困境。基于此,文章从困境背后的逻辑出发进行分析与探讨,为相应防范与矫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全面理清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是选择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行政主导型、合作型和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有着各自的特征,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时期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方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与社区建设的理论梳理,明确了农村"空心化"环境下农村社区应具备的特征。基于对辽西五市的实地调查研究,从社区与行政村建制、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社区体制改革角度探讨农村"空心化"环境下的社区建设模式,农村社区建设应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为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从社区建设机制、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功能和社区文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了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资的的建设方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效果体现在:农民生活环境和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节地效果明显,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满意度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较高。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着政府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部分农民的生计压力增大、农业生产受到冲击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调整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桲椤树社区按照"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坚持易地搬迁与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土地流转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发展进程,走出了一条偏远贫困山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创新发展之路。桲椤树社区地处典型的深山区,33个自然村分布在沟沟岔岔,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上学难、就医难长期困扰着村民。为此,实现就地城镇化,成为该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社区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