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为典型区,分析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开展农牧户入户调查获取问卷数据,开展典型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获取农牧区食物消费季节变化数据,结合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宝塔(2016)和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数据,对研究区居民食物消费进行分析。[结果](1)农牧户食物消费以粮食、肉类、蛋奶为主,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食物支出以蔬果、粮食和肉类为主,肉类消费量和肉类支出呈现倒挂现象; (2)食物消费量呈现季节变化,从夏季到冬季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肉类和蛋奶消费量增加,蔬菜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大,水果、油类、饮料等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取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3)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和文化习惯不同使食物消费结构沿样带呈现差异化,食物间互补性和闲暇时间增加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季节性变化。[结论]居民食物消费沿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农牧户食物消费呈现季节变化,食物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内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为典型区域,定量研究我国北方牧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及特征,以期丰富我国牧区的食物消费数据库、促进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实地入户3d跟踪称重调研,获取典型区域内204户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值和传统农村(山东省)居民食物消费数据,对牧区家庭食物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牧区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为495.99g/(人·餐),其中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是动物性食物的2.4倍;蔬菜消费占比最高(24.43%),其次是面粉(18.39%)、奶类(12.62%)和肉类(11.39%);粮食消费中50%以上为面粉消费,肉类消费中60%以上为牛羊肉消费。(2)不同区域和群体间消费差异明显。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对非主食类食物(肉类、食用油、零食和酒水)的消费量更高,而对薯类的消费量更低;与少数民族相比,饮食主要决定人为汉族的家庭人均食物消费量更低,且对奶类、酒水的消费量明显更低。(3)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比,呼伦贝尔牧区居民食物消费表现出高油多盐的特征,同时对牛羊肉为主的肉类和谷薯类的消费偏高,而对水产类、水果和奶类的消费明显不足;与传统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相比,牧区居民的蔬菜、大豆及坚果的消费量更低。[结论]牧区居民食物消费有了主、副食兼用的趋势,且仍能体现地域特色,但饮食结构仍呈现单一化,对牛羊肉等肉类消费过量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解决吃饭问题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食物消费需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之谜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85%,而猪肉消费仅增长了10.16%;(2)农业机械化对农民的食物消费有着显著的节约效应。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居民总热量摄取降低0.19%,2000—2012年机械化发展带来的粮食节约效应约占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下降比重的17.45%;(3)农业机械化促进了食物消费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下降作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主因,2000—2012年机械化带来的粮食消费节约量约占总粮食消费量下降比重的11.96%。当前粮食仍作为居民热量摄取的主要来源,农业机械化通过"节流"降低粮食消费需求,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入分布函数分析居民食物消费将更容易理解不同收入等级人群在食物消费数量上的差异。本文利用Matlab软件,基于我国1985—2009年部分年份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统计数据,模拟了不同时期我国各收入等级农村居民粮食消费的演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收入等级人群粮食直接消费的静态差异和动态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粮食在居民生活中重要性日益下降,收入因素在农村居民粮食消费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为今后研究食物消费、营养变化和农村贫困等问题奠定更科学细致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非农就业的视角,采用2003—2011年河南、四川、安徽和江西四省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1752个农户共10356份样本,运用混合OLS回归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人员肉类消费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我国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具体建议。研究发现,(1)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显著影响留守人员的肉类消费,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明显高于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2)收入和家庭人口规模对人均肉类消费有显著影响,农村人均肉类消费与人均纯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家庭常住人口规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3)家庭人口结构对人均肉类消费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人均肉类消费与家庭儿童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老人数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外出就业明显促进了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人员的肉类消费具有明显的"利他主义"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非农就业的视角,采用2003—2011年河南、四川、安徽和江西四省的农业部固定观察点1752个农户共10356份样本,运用混合OLS回归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人员肉类消费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我国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具体建议。研究发现,(1)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显著影响留守人员的肉类消费,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明显高于无外出务工人员家庭;(2)收入和家庭人口规模对人均肉类消费有显著影响,农村人均肉类消费与人均纯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家庭常住人口规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3)家庭人口结构对人均肉类消费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人均肉类消费与家庭儿童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老人数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外出就业明显促进了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人员的肉类消费具有明显的'利他主义'效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问题迅速蔓延,该现象背后隐含着对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负担。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中,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要素外,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消费习惯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嵌入动态机制的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人体体重形成模型,搭建了“价格/收入—食物—卡路里—体质指数(BMI)”联动关系式,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及其对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其中,食用油、谷物、蔬菜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大于其他食物类别;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化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对于收入和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的营养结构变化是导致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加剧了经济增长背景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蔓延趋势。因此,应加强营养均衡导向的健康饮食模式的长期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干预措施从根源处遏制农村地区超重肥胖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9.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国家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不仅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也得到相应改善。但与城镇居民、与其他发达省份农村居民相比,食物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仍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阶段性目标相比,差距更大。而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在食物供应链中既是食物的供应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在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中既包括了自给自足的部分,又包括市场上购买的一部分。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也有其特殊性。文章从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因素等视角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购买食物占食物消费比重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该文据此提出拓展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空间、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及加强吉林省农村市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农业大省,其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在中国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和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抽样,选取四川省3市3县(区)156个农户,开展食物消费支出及营养认知问卷调研,采用LASSO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回归,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结果]在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中,家庭食物营养决策人的营养态度、家庭收入和决策人年龄与家庭食物消费支出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决策人的营养态度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86,家庭收入和决策人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3和0.011;而在家就餐人数与食物消费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0。[结论]影响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决策人的营养态度、家庭收入、在家就餐人数和决策人年龄;其中,决策人的营养态度是四川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正相关,即决策人营养认知水平高对农村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营养知识宣传及消费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韩俊 《山西农经》2014,(2):19-21
<正>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在很少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满足了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已经稳定提高到410kg以上,比1978年增长近70%。在过去35年里,中国5亿人摆脱了贫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粮食消费中直接消费口粮呈下降的趋势,肉类、水果、蔬菜的生产和消费大幅增长,这在人类过去半个世纪的食物供求演变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1990年至2011年间,人工饲养的  相似文献   

12.
受58国政府资助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日前发表了题为《2020年全球粮食展望:趋势、对策和选择》的报告。该报告对今后20年全球16种主要粮食产品的生产、消费和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并且对实施各种政策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这些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以及在有关食品安全和营养的农业研究、卫生和教育领域增加经费。肉类消费迅猛增长将刺激粮食需求该报告称,在今后20年中,尽管全球粮食需求的增长预计会有所放慢,但是肉类消费的迅猛增长,将会在绝对意义上刺激粮食需求。在过去30年中,一些国家(例如印度)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与人口同步增长;许多国家则越来越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因为国内生产量较少,或者是因为公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从而增加了对食用粮食和饲料粮食的需求。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洲的粮食出口,近年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随着公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家畜肉类消费量增了一倍,其中鸡肉的消费增长更多;印度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满足了国内粮食需求。在过去20年中,由于供应充足,世界的玉米、稻米和小麦价格下降了50%以上。今后20年,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增长量将占据全球需求增长量的绝大多数,但是增长速度将...  相似文献   

13.
基于虚拟水视角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15年我国各食物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为基础数据,从虚拟水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地域差异三方面分析我国的虚拟水消费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食物产品的人均虚拟水消费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则相反,且农村居民的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虚拟水消费量高于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的虚拟水消费量低于城镇居民,但两者之间差距在减小;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相比农村居民更趋多元化,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各食物产品的人均虚拟水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不同种类的食物虚拟水消费均存在地域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所属20个省份的农村数据考察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分别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作为门槛变量,考察在不同区间内,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差异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提高呈现出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但始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畜牧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开创了建国以来畜牧业发展史上“六畜兴旺”的新局面。 看看今天的生活,想想过去的岁月,就吃的而言,有谁不说改革开放好。人们已由改革开放前的“以粮为纲”年代逐步转向以肉、蛋、奶、鱼、水果和蔬菜多样化食物结构的小康年代,据省统计局资料,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原粮296公斤,畜产肉类6.45公斤,蛋类0.62公斤,而到了1996年,原粮消费减少了47公斤,下降18.8%;肉类消费增至26.9公斤,增3.17倍;蛋类消费增至2.76公斤,增加 3.45倍。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消费力是指农村居民所具备的关于如何消费以及使用消费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经济发展格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江苏省1136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力的提升和释放。因此,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力水平,必须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不断升级;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假冒伪劣市场乱象并严厉打击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的影响。[方法]文章运用恩格尔模型和考虑"零消费"问题的近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AIDS)的两阶段模型,对全国8个省份的农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首先,肉类食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为正值,农村居民肉类需求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其次,肉类食品需求收入弹性存在差异,其中,禽肉收入弹性最大,牛羊肉收入弹性最小。再次,不考虑"零消费"问题时,牛羊肉的需求弹性被高估0.12~0.29,猪肉的需求弹性被高估0~0.02。最后,到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时,目前低于收入标准的农村居民人均猪肉、禽肉和牛羊肉消费量将分别增加3.42kg、1.86kg和0.57kg,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促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进而扩大人均肉类消费量、优化肉类消费结构;农村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与肉类消费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江西省多所高校大学生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大学生粮食浪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味道不佳是造成大学生粮食浪费的最主要原因,偶尔没有胃口、食物份量过多、过于油腻、配菜多、菜品种类和口味单一为次要原因。粮食浪费最严重的是米饭,其次为蔬菜、面食、水产品类、豆制品、肉类、荤素搭配类,蛋类浪费程度最轻。女性相比于男性浪费情况更严重,家庭来自乡镇比来自农村的浪费情况更严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浪费粮食越严重。多数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和节粮意识淡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国内较多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政策都集中在粮食供应链的初始阶段,即粮食生产阶段,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阶段的食物浪费问题已经深刻影响到粮食安全。本文根据南京财经大学食堂食物浪费调研数据,对食物浪费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节粮宣传对食物浪费率的影响显著。被调查者年龄越高,蔬菜和禽肉浪费率越低;女生的蔬菜和米制品浪费率显著高于男生;接受节粮宣传越多,禽肉浪费率越低。本文对食堂食物浪费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减少食堂食物浪费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的有关资料,初步探讨了中国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现状、食品消费商品化的变化、城镇化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模式的影响,并对影响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现金支出和实物支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大,但绝对支出水平仍相当低,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现金支出的比重加速增长,食品消费商品化趋势明显;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增加,食品消费现金支出和实物支出相对下降,且实物支出比现金支出下降快。在外饮食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农村人口下降及农村城镇化也将对食品消费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