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首先阐述了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然后从二维的角度分析了制浆造纸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产业自身创新能力因素和产业外部环境因素;最后,提出浆造纸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产业创新资源、产业创新倾向、产业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制造能力等产业自身创新能力指标和产业政策支持、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指标。  相似文献   

2.
绿色技术创新是制浆造纸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制浆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界定了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阐述了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最后通过实例评价进行验证并作出总结,为制浆造纸企业管理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3.
中国木浆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中国木浆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条件以及进出口贸易基本现状,以产品国际贸易竞争指数、产品平均贸易价格、产业和企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为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中国制浆造纸行业连续11年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及变化趋势。研究认为,中国木浆造纸业产品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较弱。在评价基础上,从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木浆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浆用竹林 助推竹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加快浆用竹林建设、发展竹浆造纸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为制约我国竹材制浆造纸的主要因素是:竹材原料的结构性矛盾限制了竹材造纸产业的规模扩张;竹材利用的可替代性与制浆造纸的比较不经济性决定了竹材制浆造纸原料供给缺乏保障;竹浆造纸行业资金技术密集性与纤维资源限制性制约了竹浆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加快我国浆用竹林建设、推动竹浆造纸的发展策略,即坚持走项目大型化、技术高端化、原料供应基地化路线。  相似文献   

5.
减少碳排放的基础是找出碳排放巨大的环节。以制浆造纸企业为研究对象,核算了电力、热力、辅助燃料等使用造成的碳排放,计算了碳当量,包括了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并针对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碱回收"、"热电站动力锅炉"等热点碳排放工段,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低碳技术等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林业为基础发展木材制浆造纸工业是我国造纸工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目前造纸产业发展趋势是向企业大型化、原料基地化、产品高质化方向发展.有计划地培育造纸原料林,使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有助于林业和造纸业的双重发展,对建设我国高速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述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提炼并总结出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从绿色技术创新概念产生阈限、绿色技术获取自由度及绿色技术创新效度三方面论述了核心过程因素对制浆造纸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源供给品质及丰富度、系统工具专用性及绿色技术创新管理成熟度三方面分析了支持系统因素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制浆造纸企业实施和管理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造纸制浆废水处理工艺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实际应用,分别对制浆造纸过程中产生的黑液、中段水和白水的处理和资源化进行详细阐述,着重介绍对传统处理方法在我国高寒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林业产业结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与周边主要省份林业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江西林业总产值偏低,2002年江西省林业产业结构仍处于产业初级阶段,特别是高附加值林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提出了江西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的建议:⑴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⑵重视林产品的开发利用,加快花卉产业发展;⑶加快人造板、制浆造纸业等林产工业的发展;⑷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旅游商品。  相似文献   

10.
《绿色财会》2006,(4):F0002-F0002
尤溪县有林地面积381.06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森林资源丰富。坚持生态和产业两手抓,促使林业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形成竹木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森林食品和林业资源经营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尤溪县出台用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1.
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对促进南珠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有利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论文运用创新理论界定南珠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模块设计南珠产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认为从产品生产、珠贝养殖、企业建设和产业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有利于促进南珠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快福建林产工业结构调整 ,跟上世界林产工业发展的潮流 ,是福建省今后林产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加快林产工业体系的技术创新 ,通过林产工业高技术的产业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指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相关数据对中国人造板产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人造板产业技术创新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创新模式不合理、新产品对销售收入贡献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应通过建立人造板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提升中国人造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国际国内环境双重挤压,旧产能淘汰,新动能不足,新旧矛盾叠加,城市发展遭遇瓶颈。与此同时,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改变过去要素驱动和资本驱动的发展方式。攀枝花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创新改革的重点。创新驱动战略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通过边际效应、产业集聚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外部性效应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攀枝花为例,通过构建创新驱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2005年—2016年攀枝花创新驱动转型能力进行测算,发现攀枝花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方面都有明显提升,但依然存在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成果转化不畅、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攀枝花创新驱动城市转型的问题提出攀枝花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福建林业招商平台、福建林业技术项目示范区、福建林业合作交流、福建永安市林业要素市场和福建林业中介机构和技术研发、推广体系等平台的基础上,认为现有各种平台虽然对福建省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技术转化率的提高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若干问题,如以上各平台的建立者或部门分散、彼此之间独立存在、缺乏合理的协调合作等,提出将各种现有林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归结到互动平台的统一建设上,实现福建省林业各类平台建设的协调、合理、快速、健康的发展,解决林业技术供求矛盾、有效供求双重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保障林业技术创新互动平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渔港建设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之一,对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渔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文对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在防台避风能力、建设资金投入、建设效率、渔港功能及认识等五个方面的比较研究,认为广东省渔港建设水平总体上比浙、闽落后10年左右,提出制定规划、高起点定位,加大投入、高标准要求,创新体制机制、高效率推进的推进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方式是集群的协同创新。论文在综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促进我国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因素,发现了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在组织网络构建、协同创新成果分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集群开放程度、政府协调引导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加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集群持续创新水平,促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文章以对园区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为目的分析了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3—2015年3年来的创新能力发展状况,从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支撑3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查找与园区创新能力相关文献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结果]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创新能力逐渐提升;2013年、2014年、2015年园区创新能力得分分值不断增加,其分值分别为1.710 2、2.314 6、2.518 2;其创新能力对应的等级从2013年和2014年的一般发展到2015年的良好。[结论]2013—2015年,园区的经费与科技人员等投入充足,科技孵化能力增强,各项科技收入增加,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发展;制度创新能力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进步明显,其中园区创新环境支撑的飞速进步对园区创新能力发展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区域营销与福建茶叶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区域营销因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区域营销与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市场与产业之间的互动。本文以福建茶叶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剖析区域营销主体在茶叶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出打造区域品牌、开展区域营销传播、创新茶叶营销方式、营造开放的区域营销环境等途径来提高福建茶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