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省省辖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各省辖市相时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承载力、超载比例以及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时承载力的贡献率,结合相对承载力研究成果,提出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榆林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全国和陕西省为参照区域,计算了1997-2004年榆林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包括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相对于全国还是陕西省,榆林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都处于略微富余的状态,自然资源在综合承载力的构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榆林市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都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且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严重不足;榆林市综合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说明榆林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对榆林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了武汉城市圈九个地区的相对资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以全国为参照区,城市圈总体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2)以湖北省为参照区,城市圈9个地区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的地区明显多于富余的地区,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其中武汉市综合承载力富余度最大,黄冈市资源承载力超载最严重。因此协调区域自然与经济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提高整体的资源承载力水平是武汉城市圈和谐快速发展的难题与关键。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1995~2004年间湖北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①湖北省人口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湖北省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湖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湖北省内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有效协调省内区际关系保证整体可持续发展是湖北省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通市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南通市1978~2004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以全国为参考区域时,南通市经济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富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则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而综合承载力存在由超载变富余的趋势;②以江苏省为参考区域时,南通市经济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③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参考区域,南通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富余,而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指出转变资源的管理方式,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南通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了湖北省2000~2007年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情况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与中部其他5省相比,除湖南省外,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湖北省的水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高于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是湖北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17市(州)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建议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湖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了河北省1978~1995 年相对于全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并对其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①河北省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且始终处于富余状态;②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河北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河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对河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现状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两个结论:①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河北省的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②以全国为参照,河北省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4个维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安徽16个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安徽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合肥、黄山、池州、宣城、滁州、芜湖、六安等7个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大于0,其余地市得分小于0;皖中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皖北地区相对较弱,皖南地区呈现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人们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环境科学研究中衡量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由承载体、承载对象、环境承载率三要素组成;衡量承载力的指标可分为自然资源支持力,环境生产支持力和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三项指标。目前,各种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环境生产力集合,如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等。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1978-1995年江苏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978~1998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表明,山东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成为山东主要承载资源;1982年以后,山东省的综合承载人口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1980-2002年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与全国和广东省的区域对比,惠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则处于超载状态,除1993年外,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保持了较协调的发展,水资源还有较大的承载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省蒙自市为例,根据土地、水、生态等资源要素的分析、赋权、叠加,计算出蒙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根据对地形条件、区位条件以及限制条件各因素的整理和加权计算,得出蒙自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双评价"研究结果应用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蒙自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高值区域主要重合在蒙自坝区南部和西北部,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地方新建、扩建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区情况,以及区域内林地资源变化情况和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情况;(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空间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对于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质量监管与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评价结果有助于审计工作组在正式建立审计方案前了解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确定重点审计区域,形成有力的审计证据;(3)"双评价"结果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为自然资源审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资源承载力成为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的一个基础;通过对济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预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探讨城市人口适度规模,不仅可为地方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建议,还可化解生态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方法]文章以常德市及下属各区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出2015年常德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依据生态补偿量计算生态补偿标准及人口适度规模。[结果]生态资源确实是限制常德市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德市仅有武陵区和石门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其余地区人口已超出自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结论](1)常德市总体呈生态赤字,耕地赤字是主要原因;(2)常德市应获生态补偿8. 72亿元,以林地和水域为主的地区为主要补偿对象;(3)生态承载力不足是限制常德市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保证常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当从减少生态赤字、健全补偿机制和加大补偿力度3个方面给出具体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济宁市2005年资源消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济宁市的生态足迹为5.1559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4436 hm2/人,生态赤字为4.7122 hm2/人。这说明济宁市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