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使农村金融能够拥有更全面的业务空间,对农村金融发展产生推动力。2016年以来,创新一直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质量,使金融服务内容更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减少农村金融供给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及均衡路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改清 《农村经济》2005,(11):53-5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难以满足金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是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基本着力点之一。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融通性问题,尤其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农村金融发展一直处于金融供给不足和需求旺盛并存的失衡状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作用趋于弱化、农村合作金融供给无法满足农民增收需要、政策性金融供给范围狭窄、民间金融缺失而供给成本高、农村资源性金融供给业务缺乏等。围绕体制内农村金融供给和体制外农村金融供给相互衔接的制度设计,构建两者分工协作、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发展体系,优化供给环境,推进供给方式转型,培育和创新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4.
周蓉 《农村经济》2007,(6):52-54
我国多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偏重于从供给的视角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往往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事实上,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强劲,集中表现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的竞争性需求,中观产业层面对金融的多样性需求,农户和基层政府微观层面对金融的差异化需求.本文拟从金融需求的视角探讨农村金融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和普惠金融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供求失衡现象。首先从供求数量和供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供求失衡的现状;其次,基于供给侧的视角介绍安徽凤台县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最后,从供给环境、供给精确性、供给结构和质量3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凤台县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深化的措施 ,诸如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运作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等 ,旨在克服农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但是 ,中国农业投入资金短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的仍较突出。其根源在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和半封闭的金融环境的存在 ,政府又是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这些措施均是政府从金融供给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在多…  相似文献   

7.
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农业银行。农村金融工作在改革中阔步前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地加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农业银行基层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营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经营目标?现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确立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多维视角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艳 《农村经济》2008,(3):65-69
本文从农村金融需求、制度供给、资源配置错位和竞争角度分析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非竞争性、非均衡性以及低效率.由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农村金融供给安排必须具有层次性.农村金融体系的非竞争性与非均衡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垄断以及金融供求的地区差异,农村金融改革必须结合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将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有机结合.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该是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于一身的多层次金融组织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9.
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重庆市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给予了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既有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改革探索,也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制度创新,其取得的实际进展虽然仍是初步的,  相似文献   

10.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湖北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展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内生性,而农村金融供给则仍由政府主导,是完全外生的.实体经济内生的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与外生的不断萎缩的金融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为县域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基本矛盾.县域经济发展要求调动农村金融活动主体的内在动力,发展内生于县域经济的、适合农村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特点的农村金融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推进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及特点,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与供给失衡、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通过建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培育农村有效金融需求,为推进农村金融整体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制度变迁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历时多年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形成能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那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制度变迁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轨迹?为什么多年来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制度变迁并未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的改革与制度的变迁?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梳理农村信用社多年改革与制度变迁的轨迹,总结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特征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后就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与制度变迁提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以前,主导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基本取向的是三个理论观点:金融抑制论、金融垄断论和金融主力军论。这些理论试图表明:通过适当放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实行农业银行商业化转轨,支持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然而,该理论本身就背离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诸如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运作和经营上的商业化、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等,旨在克服农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对于“三农”的金融服务。但是,中国农业投入资金短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问题仍较突出。其根源在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和半封闭的金融环境的存在,政府是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这些措施均是政府从金融供给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属于一种强…  相似文献   

15.
<正>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随之改变。新时期农发行业务发展路径应以政策倾斜为指向,以有效需求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发展新产品、培育新主体、运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向"三农"领域提供有效金融供给,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重视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颁布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农村地区进行金融改革。目前,从农村金融改革的情况来看我们需要分析农村金融现状、了解农村金融需求以及供给情况,找出农村金融的问题所在,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点     
推进全面的 农村金融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要推进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重新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以建立  相似文献   

18.
黎秋华 《农业经济》2022,(3):113-114
农村金融是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差异,尽管农村金融供给不断在发展中改革创新,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不断探索新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背景下,农村金融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发展缓慢,滞后于农村金融需求。这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紧密相连,需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从政策改革、产品与服务、金融环境优化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拓展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农村金融形势正在发生着变化。从供给方面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基本结束,农业银行上市改造已经完成,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日益普及,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努力日见成效。从需求方面看,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再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生产资料,更多的是畜牧业、或者是非农的生产性资金,而且需要的不是几千元钱的小额贷款,而是几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的资金。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金融问题大都可归结为供求两端的失衡,只是不同国家供求失衡的严重程度及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各有差异。具体到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资金需求的膨胀。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商业化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对应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