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与蜂同行     
杨师傅和妻子养蜂20年,60箱蜂房从南到北数个来回全国采花,工作像旅行。杨师傅是一个养蜂人,今年48岁的他有着20多年的养蜂经验,早上5点钟起床,逐一检查60箱蜂房,杨师傅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从20多年前踏上养蜂这条路以后,他和老婆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春节,由于养蜂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在这一年中要从南走到北,周游大半个中国,他常常和老婆说,"咱们的工作更像是旅行,全国各地的花都被咱采过了。”  相似文献   

2.
养蜂巧搬家     
为了养好蜂、多产蜜,养蜂人在每年的蜜蜂采蜜期都要搬家调换蜜源区。但是很多养蜂人总是为每一次搬家就损失一批蜜蜂而苦恼。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开发区养蜂基地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基本克服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正在距离桂林市区近50公里的深山里,有一位年过五旬的养蜂人。5年前,他因身体原因辞去了担任多年的村支书职务,重拾幼时养蜂的兴趣,和妻子扛起锄头到深山里创业。如今,单凭养蜂酿蜜这一项,就可以为他带来近30万元的年收入。他,就是灵川县金灵村委董家村大塘里的秦丁寿。连任13年的老支书辞职回深山养蜂1994年,27岁的秦丁寿入了党,当上了粟家村的村委副主任,随后他被村民选举为村支书,经历了7次村党委换届,几乎每次都全票当选。2012年,  相似文献   

4.
吴秀扬以前是广西桂平市金田林场黄茅尾分场的职工,已下岗数年。但他下岗不丧志,为了探索适合自己的谋生之路,他曾摆卖过成衣,做过木材生意,但都失败了,最后在一个亲戚的影响下走上养蜂之路,成了一个都市养蜂人。吴秀扬养蜂起早贪黑勇于探索,使蜂群数量一下子扩大到六七十箱,一年下来,起码挣了四万多元。养蜂终于使下岗后的吴秀扬找到了一个脱贫致富的“蜜源”。  相似文献   

5.
微天下     
正好蜂蜜徐亚锋【中国蜂蜜产业应该向国外学习的几点】中国蜂蜜产业应该向国外学习的几点:1.公司产业化,养蜂技术规范。中国的养蜂太离散,品质很难统一,蜂农技能也参差不齐。2.应有抱团精神,中国的蜂行业和文学界差不多,喜欢排斥同行,喜欢互相攻击,而国外都有养蜂人自己组织的交流协会,自发交流和沟通。3.国外对蜂蜜的研究远超  相似文献   

6.
<正>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而柳州市融水县的谢忠白,心中也有一个追逐的"太阳",而且在连续多年的追逐下,如今这"太阳"已绽放光芒。工程老板发现"黑色商机"出生于1978年的谢忠白,初中刚毕业就和村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去城里打工了。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步入30岁那年有了自己的工程队,由一个打工仔幸运地成为了"老板"中的一员。当上老板后他一直坚持着诚信经营,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不菲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正>在重庆市黔江区杉岭乡枫香村水库堤岸,几十个蜂箱一字排开。一位中年男子在一个蜂箱前打开箱盖,双手提出一个蜂巢础框,一时,成千上万附在蜂巢础上的蜜蜂呈现出一幅群蜂酿蜜图,煞是好看。这名男子叫张茂盛,是黔江白石乡远近闻名的“养蜂大王”。“中华蜜蜂养殖有三个关键环节:立王分群、追逐花源、安全越冬。”50余岁的张茂盛和笔者谈起了他的养蜂经。  相似文献   

8.
《农民科技培训》2011,(7):40-40
【致富金点子】空旷的山涧田野处处弥漫着油菜花香,养蜂人饶猛良正准备从蜂箱中提取蜂蜜。进入初夏,双江镇青山村一带的田野里、高山上,漫山遍野的乌桕、金菊、油菜花竟相齐放。对于养蜂的农民们来说,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收获最大的一季。“我们的蜂蜜不愁销路。许多顾客是闻香寻来。”说起自己的养蜂事业,饶猛良一脸“甜蜜”。  相似文献   

9.
《农民科技培训》2007,(10):37-37
河北省定州市钮店村70岁高龄的张四林是养蜂行家,仅养蜂一项,现在每年就能带给他五六万元的收入。  相似文献   

10.
<正>在河北省栾城县西营乡吕村有这么一位"追花人"——王老肉。不久前,笔者走进这个养蜂人家,体验采蜜人与蜂"共舞"的"花样生活",探秘"六角王国"。近日,笔者走进河北省栾城县西营乡吕村养蜂人家,探秘采蜜人的"花样生活"。因为年纪大了,老王并不像别的养蜂人一样一年四季全国各地到处跑,每年也就是在附近的县(市)赶花期,5月初,槐花盛开,在采完槐花蜜后,就带着那些"宝贝"去鹿泉"追赶"枣花和荆条花了,这一呆就是3个月,之后便带着蜜蜂回家休养。  相似文献   

11.
正蜜蜂不只会产蜂蜜,还是高效低成本的"产业工人"。据广西养蜂指导站测算,2015年广西全区有蜂73万群,除了年产蜂蜜1.8万吨(产值4.5亿元)外,更通过授粉为农林业贡献价值达643.5亿元,相当于蜂蜜产值的143倍。"蜜蜂授粉"技术取得突破每年春暖花开,不少养蜂人就带着蜂箱四处漂泊,蜜蜂嗅着花香,忙碌于花丛中,采粉、酿蜜。这也是蜂农们最忙碌的时候。蜂农忙,广东、海南的果农  相似文献   

12.
上岸 《致富之友》2001,(11):24-24
曾老板的生日蛋糕店,位于寸石镇开发区。不妙的是,这么个巴掌大的地方,就开了四家这样的店。这还不算,曾老板的夫妻店是在开发区最尾端,又是上坡地段,地理位置大大不利。可你猜怎么着?不出三个月,曾老板便击败对手,牢牢控制了该地区市场,成为该镇蛋糕销量最多的店。他的诀窍是什么呢?曾老板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冷静地分析了自己店的利与弊。他觉得自己开的店虽然偏僻了点,但其它如蛋糕质量和  相似文献   

13.
公司叛徒     
我认识的一位老板最大的爱好就是讽刺那些离开他公司的人.在他眼中,离开他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不是薪水微薄,就是处境落寞得不到重用.当然,他的意思无非是说,在他那温柔怀抱保护下,才是这些人真正的职场归宿.“叛徒“,几乎是这个老板嘴里呼之欲出的单词.……  相似文献   

14.
有家大型工厂的老板,种田人出身。他在厂区旁开垦了一块空地,播下不同种类的草种,并亲自耕耘,就像他当年种庄稼那样。第一年,老板的辛勤劳动换来了这样的景象:一丛丛一蓬蓬不同品种的草长起来了——有的叶儿纤长,有的叶儿短肥,有的杆儿向上挺立,有的杆儿匍匐在地。总之,杂乱无章。对此,员工们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老板,认为他没有品位。老板似乎感觉到什么,以后逢节日闲暇之日,便召集手  相似文献   

15.
在吉林省集安市财源镇,隔三差五经常可看到一位三十七八岁的人,骑着摩托车来往于财源镇至双兴村第一居民组路上,此乃何人?他就是吉林省集安市财源镇信用社的信贷员徐忠仁。他到双兴村一组是给养蜂专业户陈明福做技术指导。 陈明福今年四十岁。前些年,他靠自己的力气头儿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着,到年尾,仍没有结余,他曾想成为一个专业户,改变自己的贫困处境.但苦于没有资金。1991年春,陈明福看好养蜂这一行,可是手中无钱又没技术。后来,他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财源信用社的徐忠仁,陈明福把自己的想法和小徐说了。小徐当即表示:“你干吧!不懂技术我告诉你。我这还有三群蜂你先拿去养着,十几套蜂箱、蜂匹、蜂具你都拿去。”就这样,陈明福开始干起养蜂这一行。随着蜂群不断扩大,还需要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马灿 《致富之友》2005,(2):25-25
龟老板不姓“龟”。由于做龟苓膏是用山龟及药材直接熬制,他的店铺上又摆放着很多山龟,“龟老板”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20多年前,黎土强还是一个食不裹腹的贫苦农民;20多年后,他在广东湛江、廉江、吴川及茂名市开了多家”龟老板凉茶”连锁店.成为粤西最大的品牌凉茶店老板。  相似文献   

17.
温江县镇子公社永和一队养蜂能手彭书成,前年秋天向生产队承包喂养了30群越冬蜂.去年,共产蜜7,955斤、蜂王浆41斤,加上出售蜂群、蜂腊,总产值达到10,514元;越冬蜂发展到一百框,增值1,500元.两项合计,全年收入12,014元.除去上交生产队承包款和一切费用,净收入达到10,624元.他的养蜂收入这样多,靠的是科学饲养、精心细管:  相似文献   

18.
世间有一种人,他们嗜书如命,为书而生也因书而死。早些时候有一位书呆子,人到暮年还不断买书。不仅如此,他还与书店老板约定,打算预留一笔钱在书店,委托老板待其死后,隔些日子就焚点新书给他,以便他在阴间也能照读不误。生前爱书死后仍不忘读书,这样的书虫可谓少见。  相似文献   

19.
承诺的价值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为了让他上大学,父母卖掉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亲戚朋友。为了尽快还清债务,他在大学毕业后没有多加挑选就去了一家不被人看好的饮料公司。很快,他用勤奋和刻苦赢得了公司上下的认可。仅一年时间,他就坐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并赢得了老板女儿的芳心。随后,在公司的全体员工会上,老板宣布让他参与一个核心饮料  相似文献   

20.
何明向带出一个养峰村被湖北省枣阳市吴店人誉为“养蜂大王”的何明向,前年养蜂收入3万多元,在他的帮助下,他所在的圣庙村已有20多户农民成为养蜂专业户。枣阳市有果园100多万亩,仅吴店镇就近10万亩,田野上到处是桃花、梨花、油菜花、棉花、菊花,春、夏、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