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商结合搞活现行的粮食流通粮食少了,粮价抬高收粮难,政府找农民。粮食多了,粮价降低卖粮难,农民找政府。以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对粮食的流通并未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其结果是政府不满意,农民不满意,经营者不满意,消费者也不满意。过去几十年,粮食属于计划...  相似文献   

2.
1984年全国粮食大丰收后,农民“卖粮难”之声不绝于耳;1996年粮食又是大丰收,“卖粮难”之声在局部地区也有耳闻。多年以来,我国粮食一直是在紧张状态下的平衡,尽管1984年、1996年粮食丰收,但粮食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所以出现“卖粮难”,主要原因是粮食市场化程度低,流通不畅,宏观调控乏力。粮食工作一要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稳定粮价,保持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二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种粮有一定的效益,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要做到这些,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信息,通过国内外粮食市场采集粮食生产与供求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从“卖粮难”到“购粮难”所引发的思考胡传铃一、波动1.一度困扰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卖粮难"以及随之出现的购粮"打白条"问题,到了去年秋后,突然发生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各地相继出现了"购粮难"以及竞相争购的"粮食大战"的新情况。市场粮价一时失控,...  相似文献   

4.
从1989年开始全国出现连续四年之久的卖粮难,突然于1993年10月份起粮价上涨,市场感到紧缺,引起城市居民的报怨和国家高层决策的重视,以至在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上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粮食市场再度引起的波动缘于何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这是当前迫切需要作出准确回答和科学抉择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将涉及到在市场经济下要继续坚持放开粮食市场和经营、以及今后如何进行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有粮食库存爆满,产粮区出现卖粮难居民要求吃精吃好和市场粮价疲软的现象,使人们产生了粮食“过剩”的感觉,因此,有些干部认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是简单地调减粮食面积,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已经安全过关了,忽视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对此,笔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的“三老”问题和企业经营模式,一直是困扰粮食部门的老大难问题。四川省泸州市在改革中探索前进,成功解决了这一系列难题。他们的改革,被人们称为“泸州模式”。泸州市从2002年1月1目起,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泸州市粮食、财政、农发行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粮改中各种矛盾和困难,探索出了一条产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路子。实践证明:改革后粮食市场平稳,粮价逐步回升,没有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盈利;老粮库…  相似文献   

7.
本刊最新消息7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购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月9日至11日又在北京召开粮食购销工作会议,作出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议价粮的重大决策。这项重要决策,不亚于1993年平抑粮价、1994年和1996年提高定购粮购销价格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是在粮食购销的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决定、出台的关键政策。199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好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粮价持续下跌,牌市价格倒挂、国有粮食部门库存积压、经营困难,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一、加强粮食生产调控力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上了几个新台阶。 1984年和 1990年还先后出现了局部的“卖粮难” ,似乎我国粮食问题已经过关 ,不少地区对粮食生产有所放松 ,结果粮食价格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拉越大 ,种粮效益低 ,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这一失误 ,影响到 1992年以后的改革 ,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急于把粮食全面推向市场 ,严重地影响了粮食工作的“三个稳定、两个平衡”的实现 ,而且还引发了 1993年冬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粮价暴涨风波。这个深刻教训 ,证明越是放开越要加强对粮食…  相似文献   

9.
双城市是黑龙江省的玉米主产区,连续十年的农业丰收,给农民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烦恼,一方面是粮价低,农民粮食难卖;另一方面粮食购销企业场地小、库容少、粮难储、库存大、粮难销,在“两难”的不利情况下,双城市粮食部门发挥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实际困难,坚持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1998、1999两个粮食年度全市粮食商品量133万吨,粮食部门从农民手中共收购原粮125万吨,占商品量的939%,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每年收粮前,双城市各购销企业都做到“五个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  相似文献   

10.
粮食供给是否过剩?相对于有效需求而言,的确出现了低水平相对过剩。我国居民80年代中期就已经越过温饱线。从1986年开始,城乡居民平均消费的粮食开始下降。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普遍出现的卖粮难和“打白条”现象,说明粮食的当期产量,已经超过了市场当时的消费水平。1989年以后,比1984年更为严重的卖粮难、储运难和“打白条”现象的再度出现,市场需求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判断我国当前粮食状况的主要依据,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只能是市场对粮食的有效需求。不敢承认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相对过剩,甚至认为粮食在我  相似文献   

11.
彭艳君 《粮经纵横》1998,(5):31-32,6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1、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转移和分散价格风险 农产品由于其不易贮藏、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较小,其供求量的变动会引起价格的显著波动。“买难卖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如1992年粮食丰收,国家储备难,农民卖粮难,粮食价格下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1993年种粮面积减少,兼之受灾减产,使粮食收购价上涨11%左右,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以来,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防止粮价过度下跌、解决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问题、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粮食产销形势的变化,我省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又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库存大量增加,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因此,迫切需要对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2002年我们在来安、天长两县(市)进行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探寻路子,探索经验,2003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目前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各方…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由于粮食市场疲软,价格低迷,滞销难卖,产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场职工种地的积极性,阻碍了农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农场及种植户卖粮难问题,成为粮食部门工作的一个核心问题。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对解决卖粮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改革粮食销售体制和机制为了解决卖粮难的问题,宝泉岭农场于1998年果断地将粮食部门推向了市场,让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该场粮食管理经营体制实行粮食科、粮油公司合二为一的体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职能。粮食科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对全场粮食…  相似文献   

14.
仓储设施和机制不健全,是诱发区域性“卖粮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市场流通不畅、仓库周转梗阻,造成局部“粮食过剩”的虚假表象。多年来粮食生产一直在丰年仓库爆满,群众卖粮难;歉年粮食告急,交售国家定购粮和集体提留难以兑现这样一个恶性圈子里徘徊。初步想法是,以粮食丰收为契机,与健全粮食仓储设施和机制相配套,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几年来,粮食一会儿“短缺”,一会儿“卖粮难”,不断困扰着决策者。我认为,对粮食的供求,既不要过份担忧;也不要麻痹大意。关键是要对粮食供求状况作出明确的判断,决策才不盲目,防止走进误区。 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究竟是多了?还是不足?主流的观点是不足。我的观点是: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是阶段性的、低水平的“过剩”。现由是:其一,1992年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而且又是在近几年连续灾害后的“雪”上加“霜”。但反映在市场上的粮食供求平稳,粮价继续下跌。安徽农村1990年稻谷的保护价为每市斤0.34元,而1991年市场价竟下跌到每市斤0.26—0.27元。原因是灾前存粮充足,表现为全国性的粮食涨库。按粮食年度计算,1991年2月底,全国粮食库存达2689公斤,露天存粮达900亿斤。不仅调出省涨库,原来的许多缺粮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同样出现涨库。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缓解农民“卖粮难”、应对自然灾害、平抑粮价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相比,现行的粮食储备体系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确立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八项任务和农村经济工作重点,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如何贯彻十六大精神,深化新疆自治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新疆粮食回顾与反思新疆自1993年取消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供应办法、放开粮食销售和价格以后,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4年至1996年几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连续多年粮食获得丰收,总量出现供大于求,商品周转库存峰值最高达到39亿公斤。由此出现“卖粮难”,市场粮价下跌,农民收入下降,国有…  相似文献   

18.
粮食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需求弹性小,供需变化对价格有比较敏感的反应。按照一般的市场理论,粮食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对价格应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储备来进行吞吐调节,也应有较好的效果。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理论推理并没有应验。1990-1993年是我国粮食储备制度运行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粮食市场基本是供大于求,国家的粮食专项储备一直呈扩大之势。储备的增加,对缓解“卖粮难”起了积极作用,但当时储备粮的收购价低于市场价,因此,国家储备对粮价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1994-1995年,粮食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平抑粮价…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两个市场实现中央储备粮的保值增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以“平抑粮价”“调控市场”为基本功能的国家专项粮食储备,10多年来在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 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国储粮作为粮食流通最核心的调控手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1990年粮食大丰收,国家建立专项储备制度并持续吸纳粮源,粮价并未能有力回升,反而出现在1991-1993年上半年市场粮价的低迷;1993年底至1994年全国粮价暴涨,1994年国家抛出300多亿斤专储粮也未能抑制全国由南至北的粮价上涨势头;1996年以后,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国家不断增加储备粮规模并达到1000多亿斤以使粮价回升,但一直到2000年上半年市场粮价都在持续走低。去年,由于成立中储粮总公司并扩大储备规模,同时出台停止销售陈化粮政策,加上小麦、玉米等遭受自然灾害影响,下半年粮价开始止跌回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农副产品收购问题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一方面国家要求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打白条”,另一方面农民“卖粮难”的现象仍不断发生,“白条”现象也屡禁不止。其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解决?笔者认为,“卖粮难”的主要成因有5个:一是狭隘的市场意识,致使议价粮食的销售困难重重。由于目前国内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究竟销往哪里,农民一无所知。向国外销售吗,大市场的观念没有确立,也没有门路;抑制生产吗,将会回到供不应求的困难境地。在现实运销中,常常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