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差距是衡量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农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地区间或同一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在数量、结构以及来源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居民收入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与经济结构的二元转换有关,还与国家的政策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提升和内需的扩大。治理农村收入差距扩大就必须实行制度创新,加大财政支出农村覆盖,加快农村发展和培育农村新的收入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碳税已成为控制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几年的农村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分析发现,碳税的开征会使得能源类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下降,即使给予农村居民直接货币补贴也不能提升其收入水平,只有通过降低能源产品价格才能避免碳税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损失。因此,制定碳税政策时必须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省份应因地制宜制定碳税政策。  相似文献   

3.
黄应绘 《农业经济问题》2012,(6):35-43,110,11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重新估计。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收入的差距远大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城乡居民在住房公积金及补贴收入上的差距最大;如果考虑社会保障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11.6%,但如果考虑所有的社会收入则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3.4%;各种社会收入差距在西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收入还会对西部地区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产生间接影响,西部地区城乡社会保障收入差每增加1%,将引起城乡经济收入差平均增加0.168%。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社会收入是缩小西部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径之一,可以从大力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收入、稳定政府部门的收入比重、制订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优先序、构建农村住房补贴长效机制、尝试建立农村居民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支持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发展、实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化战略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91—2008年的统计数据,以医疗服务配置与利用为视角,通过构造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会通过农村医疗服务来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但改善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均会对农村居民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更多影响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利用,而城乡收入差距更多影响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配置;目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农村居民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长江 《农村经济》2003,(11):11-13
一、农村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发展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至今 ,在我国政府正确的农村政策指导下 ,我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1978年的 134元增长到 2 0 0 0年的 2 2 5 3元。但是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却呈扩大之势 ,农村社会不公平问题日显突出 (见表 1)。表 1:1978— 2 0 0 0年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和收入分配差距变动趋势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增长率(% )全国基尼系数东部地区基尼系数中部地区基尼系数西部地区基尼系数省际基尼系数1978134……  相似文献   

6.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国家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不仅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也得到相应改善。但与城镇居民、与其他发达省份农村居民相比,食物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仍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阶段性目标相比,差距更大。而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在食物供应链中既是食物的供应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在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中既包括了自给自足的部分,又包括市场上购买的一部分。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也有其特殊性。文章从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因素等视角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购买食物占食物消费比重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该文据此提出拓展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空间、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及加强吉林省农村市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在我国,居民需求不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旺直接弱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由此引发人们探讨我国近年来人口的少子化、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评估了农村地区少子化、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农村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还发现,农村地区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着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收入分解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其消费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差异性显著。总体来看,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但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刺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工具选择要体现区域差异性,同时,既要重视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一些增加农村居民暂时收入的政策,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2—2007年中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所属20个省份的农村数据考察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分别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作为门槛变量,考察在不同区间内,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差异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食物价格对农村贫困有重要影响;农村居民食物零售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提高呈现出近似倒U型的曲线关系;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价格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但始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本文梳理了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相关文献,基于2003-2018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及农村居民消费的数据,引入偏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正直接刺激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和渗透率越高,越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的关键。利用安徽省1998—2013年的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VAR模型对金融发展和居民收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效率指标和农业投资力度均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着正向作用,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农村金融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其中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是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缩小地区间农村收入差距的建议。本研究围绕着以下几方面:在过去近10年中,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收入差距增长幅度如此之高;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究竞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安阳县国家农调队提供的100户农村居民近三年财产性收入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该县域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财产性收入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增收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根本所在。本文在回顾前人关于教育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农村居民农业和非农业两部分收入的影响入手,建立了一个测算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模型,从实证角度得出结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至少会增加6.5%;继续教育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居民长期保持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机制,对于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以线上问卷调查为依据,本文呈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程度和特点,揭示出农村居民收入受影响程度较大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薄弱、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低,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质量不高。结合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结构的动态变化,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暴露出的农村居民增收风险点,本文提出构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越关心农村,越要注意研究城市、利用城市。为什么?因为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引擎,是发动机,是带动农村建设的力量。按这个观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要开门,借力城市、善用城市,在农村发展中力争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致。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当然农村产品卖给农村居民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不容易卖得起价。农村产品卖给城市居民,可以较大幅度发挥农村比较优势,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第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是以乡村居民为中心,让乡村居民过上稳定美好的日子。也是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文章通过对模型的模拟分析,找出不同地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精准施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依托2017年中国农村统计数据,选取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生活富裕的指示因子,在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选取8个影响因子。运用GWR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子要素数据进行驱动力分析,运用ArcGIS对模型分析结果可视化,得到更加直观的影响效果图。[结果]研究模型结果拟合度较高,指示因子与各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符合客观规律,研究结果具有一定价值。[结论](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自然保护区个数,水利设施(水库数),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改水改厕,各地区农村卫生室,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呈负相关。(2)各要素对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各影响要素对不同行政区驱动力的影响大小不同,东南地区驱动力大于西北地区。(3)对农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农村达到人民富裕的目标要根据地域不同,制定不同有特色的战略决策。该研究创新点在于将各要素进行局部空间性加权分析,避免空间非均质导致变量产生的不稳定性,能更加科学地反应各地区因子影响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山西省各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基础建设和退耕还林步伐,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山西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继续稳定增长,但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偏低、农村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城镇居民的状况依然存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持续稳定提高,必须着力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20年我国1 584个县域样本的横截面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经济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治理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即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越高,农村居民的增收效用越大;数字乡村建设对中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非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更大。据此,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增强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平衡性等,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水平的测度指标,同时,采用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作为基尼系数的补充测度指标,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市)间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和地区差异。研究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日益严重,目前,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农村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数在各省(市、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