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面覆盖,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以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经济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计量经济学经验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显著地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长期迁移。第二,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导致城镇失业增加的原因,而城镇失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城乡迁移。第三,制度因素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影响是复杂的,城乡人口迁移规模随着制度约束的减弱而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3.
<正>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教育资源配置难题。比如,以小学为例,近些年来我国乡村小学、乡村教学点大幅减少。总体来看,当前城镇教育面临征土地、建学校、雇教师、配设备、投资金等压力,乡村学校则面临校舍资源浪费、学生规模不足、教师结构缺编、经费保障困难等教育质量提升困境。另一方面,受城乡二元结构惯性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性与教育管理属地化矛盾  相似文献   

4.
<正>关于乡村人才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2018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增加到8.3137亿,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59.58%。城镇化使大量农村优秀人才及青壮年人口流向城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行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一些短平快项目,如"招才计划""农民工返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外流问题桑景艺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内地农村有大量劳动人口外流,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认识农民的这种行为,人们看法各异,评价不一,笔者在此谈点个人看法。一、农村劳动人口外流的原因在目前我国小农简单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与人口发展、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也逐渐凸显。为了化解日益尖锐的城乡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国办发〔2008〕103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定居规模相挂钩的试点工作"。自此,很多学者对人地挂钩政策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隐性城镇化是近期中国城镇化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讨论中,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1)专指我国乡村劳动力在非农化过程中由于城乡迁移的政策限制而未能实现地域转移的一种人口状态,这类人口在职业上和生活方式上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城镇特征,只是其居住地仍为农村。(2)不仅指隐性城镇人口,也指隐性城镇状态。衡量隐  相似文献   

8.
正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一是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融入城镇。另一方面,要鼓励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育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乡村人才质量;鼓励工商资  相似文献   

9.
村域城镇化是建制村域经济社会结构、人口集聚规模、聚落建筑景观、农民生产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水平趋同于城镇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轴,全域城镇化及城乡同步建设渐成市域和县域发展新潮,越来越多的村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标志着中国农村进入村域城镇化新阶段;工业化的"引擎"作用由强到弱,农村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成为主动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及建制村撤并的推力作用逐渐显现,是未来中国村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把村域城镇化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村域城镇发展纳入市域、县域城镇发展体系中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利于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口迁移驱动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并行而又相互关联的现象。本文以人口迁移空间选择特征为切入点,构建人口迁移、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湖北省县域单元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层面上审视二者的对应关系并计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口大量外流,湖北省多数县域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由于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域户籍人口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度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城镇人口规模、是否首府县域、统计口径变化、山区地形是造成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落后的二三产业无法创造充足、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是县域城镇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相互脱节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的社会性迁移,日益延伸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腾出了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而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可以说,两者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展开了一个互动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人口流动加剧,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7年城镇化率达58.52%。同时,我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明显改善,城乡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困扰。主要是:城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未来城  相似文献   

13.
<正>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价值目标。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人口流动性增强,部分农村劳动力会继续向城市转移,部分城市人口会下乡,农村人口结构、治理结构将更加复杂。要有效调动、高效组织各类主体参与乡村振兴,需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有效,明确了要如何凝聚农村各方力量实现振兴的问题。近年来,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乡村发展中兴起,并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  相似文献   

14.
<正>发挥城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城镇的资本、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当前,尤其要发挥小城镇的作用,使其成为以城带乡的基本支撑。小城镇毗邻乡村、贴近农民、连接城乡、  相似文献   

15.
王宾 《山西农经》2014,(3):22-24
<正>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远慢于土地城镇化。2012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个多百分点。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四化同步",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有利于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乡村振兴多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在农业农村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趋势下,依靠农业农村10%左右的GDP占比支撑总人口占比超过40%的农村居民实现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是异常困难的,乡村没有能力承担超过其人口承载能力的责任和功能。如果不能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乡村振兴的系列目标很难实现;要防止因为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在政策层面"农村一边倒"。要在城镇化大框架内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要素总量过剩但质量素质不高问题,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变革吸引优质要素注入、优化乡村要素结构,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另一方面应推动超出乡村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的存量要素转移和优化,将乡村闲置和低效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挖掘提高农村存量要素的潜力和效率,逐步实现城乡产出、人口、要素的总量和结构均衡。  相似文献   

17.
任玉霜  刘宁 《山西农经》2020,(6):19-20,23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阐述了城乡融合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从1990—2017年世界各地区农村人口的递减趋势中得出传统乡村必定消亡的结论。20世纪30年代到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要更加明确地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构建治理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及传承优秀文化五大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并非是唯一的出路,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本文中,笔者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关概念入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乡村地域城镇要素逐渐产生的过程。它处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末端,也是未来城镇化大发展的基础。农村城镇化主要体现为与广大乡村密切联系的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化大系统的子系统。在我国当前情况下,从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到小城市,城市建设投资中国家投资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农业小城镇只能主要依靠民间投资,用老百姓的钱,办企业,办文化教育事业,办第三产业,建设城镇。从我国二十多年的小城镇发展历史来看,民营、私营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小城镇…  相似文献   

20.
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中小城市普遍发展,初步形成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镇面貌有很大变化,据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止2000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即市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6.09% ,其中近一半是农村城镇人口,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为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可能;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市场空间和要素支持、产生强大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明,本文主要从对调整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所有制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需求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