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森林保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启动、停滞、复苏和成长阶段;从未来发展态势看,森林保险发展潜力巨大。文章针对森林保险政策实施过程中保险需求不足与相关影响因素约束之间的困局,构建将森林保险的潜在需求转化成有效需求的理论框架,基于湖北省林农的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林农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营林业年限对森林保险需求影响不显著;林业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森林保险认知态度、林业灾害损失率、森林保险费率、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森林保险保障水平对森林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为此,提出要加大对政策性森林保险宣传、科学厘定森林保险费率、加大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力度、提高森林保险保障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农森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以云南492户林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云南492户林农,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林农森林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农林保态度、是否购买过其他保险、灾害发生强度和频率、林地质量、林地是否有保护树种和流转限定对林农森林保险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政策性森林保险应以病虫害险和火灾险为突破口,恰当选择森林保险试点;拓宽宣传渠道,强化林农风险意识;实行流转限定等措施;拓宽森林保险险种范围,创新投保形式。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佛坪县为例,分析了林农参与森林碳汇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碳汇抵押贷款成本、森林保险范围以及碳汇资产变现难易程度,对贷款意愿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建议,为森林碳汇抵押贷款机制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可能影响林业企业对森林保险支付意愿的因素,并利用福建省95家林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对林业企业参与森林保险的意愿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目前林业企业整体上对森林保险有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森林保险产品和补贴政策设计不合理,尤其是保障水平过低,保险服务无法令投保人满意,导致林业企业投保意愿不强烈。建议通过明晰企业产权结构和转变经营机制,增强林业企业盈利能力,创新森林保险产品,改善保险公司服务水平,优化保费补贴政策和建立林业信贷与保险互惠机制等措施来提高林业企业投保意愿。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获取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林业经营是否受灾、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林农对林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林地经营类型、林业灾害损失占家庭收入的比例5个因素显著影响林农参与林业保险的意愿;林农的学历、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年收入、收入主要来源和林地面积6个因素对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随着林权改革的深化,森林保险重新被提上议程。本文分析了影响林农购买森林保险意愿的因素,为森林保险的政策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持,采用抽样调查和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以针对当前森林保险经营困境就林农方面进行解释。并提出坚持政策性森林保险,提高森林经营收入在林农收入中的比重,降低森林经营的生产费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的视角,分析中国森林保险政策存在的背景,从保费补贴、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试点与推广、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互助合作保险的角度分析"一号文件"中关于中国森林保险的政策演变,提出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森林保险的配套措施建设、完善森林保险的补贴政策、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完善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森林保险市场供求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市场供求平衡原理,从森林保险市场失灵的价格因素、森林保险的双重外部效应、森林保险的公共性以及财政补贴对森林保险的效应4个方面分析了森林保险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森林保险市场的建议,如国家立法、开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以及森林保险产品设计的市场化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复合型森林保险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林业已进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阶段,林业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保险的支持。通过对我国森林保险现实情况的分析,明确了公共财政扶持在森林保险事业的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作用,进而提出建立"以政策性森林保险为基础,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补充的复合型森林保险体系"的总体思路,以期通过构建政策性森林保险平台带动商业性保险的开展,逐步建立完善的林业灾害防救体系,保障林业生产,实现兴林富民。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三种森林保险制度的经济后果出发,分析了三种森林保险制度对营林生产者、森林保险企业的影响,从而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以林木资产价值作为森林保险金额的计算基础"为核心内容的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实行"评估值森林保险制度"是森林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临安市山核桃产业发展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临安山核桃产业发展中的扶持措施、存在的问题;通过山核桃产业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成果,探讨林业补贴政策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指出目前林业补贴政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业经济》2021,(2):69-72
选取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作为探究对象,从水电、交通、饮食等方面通过生命周期定量分析对环境影响做出评价,同时给出开展减排活动、建立专门的回收设施、提高食堂服务能力等建议,其目的在于倡导师生主动加人到建设低碳校园的行动中来,创建低碳校园。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丽水市创新竹木专业合作社为例,探讨了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合作社产生的原因和运作机制,指出了林农面临信贷约束和贷款手续繁琐是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合作社产生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努力吸收社员、在稳定核心职能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和提取合作社剩余等建议,以促进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合作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福州贮木场松杉原木月价格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采用EViews5.0软件所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州贮木场松杉原木月价格变化具有非平稳性和弱季节性特点,ARIMA模型对其价格序列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能够有效地预测其价格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10年对北京市58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为教育水平、林地面积、林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现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等,且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善林地林木的流转政策,促进林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合作组织的服务质量,扩大合作组织的服务范围;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扩大资金来源等促进林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生物资产计量属性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在对生物资产计量属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谨慎选择;阐述了中国林业类上市公司已经具备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并以永安林业为例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入手,着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大工程,通过发展"三大"产业,培植绿色经济新亮点;明晰"三条"思路,创建发展新理念;突出"三大"特色,加快产业新发展;加快"三个"转变,激活发展新要素;健全"三大"体系,塑造林业新形象等对策,重点发展核桃、金银花、旅游三大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把绿山与富民强行业、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结合起来,使南江林业产业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场有限公司——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首先对福建省尤溪县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组建的5个林场有限公司的改革工作步骤和实施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总结了组建林场有限公司的改革经验和公司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认为这一改革模式值得借鉴,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业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林区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经营体制模式 ,本文对福建省龙岩市集体林区 2 0年的改革实践进行调查分析 ,从多层次、多角度论证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林区较好的经营体制模式 ,并提出发展林区股份合作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林票制度具有提高造林质量,促进村财林农收入双增收,丰富绿色金融信贷,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增强林区群众获得感等优势。介绍林票制度实施的背景及意义,林票制度设计的内涵、林票发行的流程和运行管理,林票制度设计的理论框架,并对林票制度实施进行绩效分析。通过分析林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宣传引领,增加发行规模,降低成本;完善操作平台和信息技术,规范林票交易程序,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快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机制;确保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价值,切实提高林票溢价率,实现合作资产的保值增值等应主要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