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国家存粮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出现了粮食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局面。有专家认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达到了4.85—5亿吨的水平,并呈相对稳定状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1)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和粮食实际产出的增长仍然是个突出矛盾。到201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5.5亿吨,到2030年将达到6.4亿吨左右。就是说,全国每年要比上年增产100亿斤粮食,年递增1%以上。对于农业这样一个自然风险很大的产业来说,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说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就曾出现过几次波动。…  相似文献   

2.
粮食政策改革:难点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政策改革:难点与目标唐仁健一、引言从种种迹象看,中国正在发生新一轮粮食危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自1985年以来已近1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直徘徊在4.25亿~4.5亿吨之间;1993年底以来,粮食的市场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为平抑粮价,政府采取...  相似文献   

3.
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5亿吨的目标能实现吗到本世纪末,要基本满足人口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全国粮食必须再增了亿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4亿吨提高到4.5亿吨,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在今后6年内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能实现吗?我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粮食问题的研究有较大进展,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和新观点。现择述如下。一、对我国粮食形势的基本判断1.我国粮食已告别全面短缺的时代。从生产方面看,自70年代末农村改革至1995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登上3.5亿吨、4亿吨和4.5亿吨三个...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1978年以来,尽管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通过有效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物质投入、推广优良品种等新技术,粮食总产量已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1997年的4.94亿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的增加,来源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单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齐鲁粮食》2002,(12):39-39
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我国粮食消费标准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研究,2010年达到小康水平,人均粮食需求量420公斤,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5.88亿吨。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440公斤。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7.04亿吨。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应能力每年为2.1~2.3亿吨,未来也不会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预测2001年世界谷物产量将比上年略有增加,国际贸易量将比上年减少,谷物库存量将大量减少,小麦出口价格上涨,而大米和玉米出口价格下降。有些国家粮食短缺。一、谷物产量预测2001年世界谷物产量20.74亿吨(如果稻谷按大米计算为18.78亿吨),比上年增加1.2%,但低于1996—1999年的产量水平。谷物中的小麦5.77亿吨,将比上年减少1.6%;粗粮9.05亿吨,将比上年增加4.2%;稻谷5.92亿吨,将比上年减少0.5%。2001年谷物产量从地区看,亚洲、非洲、中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都…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九五”计划,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五亿吨,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粮食增长速度要略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到2030年,总人口按16亿计算,粮食总需求量约为6.4-7.2亿吨,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受制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即粮食播种面积不...  相似文献   

9.
国际市场粮食动态(据粮农组织预报)1994年世界谷物产量19.53亿吨(其中小麦5.32亿吨、粗粮8.9亿吨、稻谷5.3亿吨),比上年度增产3%,但仍低于趋势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我国粮食布局的4个特点,对1984—1994年增产近5000万吨粮食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2000年前粮食增产5000万吨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区,可占全国增产数的75.9%;阐述了稳定粮田面积、改良中低产耕地、调整各地区粮食品种结构、充分发挥500个粮食大县和商品粮基地的作用、统筹规划各级粮食市场和建立粮食信息系统等5条区域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1.
《齐鲁粮食》2003,(2):56-56
国家统计局月度形式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571亿吨,比2001年增产448万吨。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情况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项研究从全国六大区中选择7个省(市),对661户城乡居民家庭2003年粮食消费数量和结构进行样本调查,通过样本数据计算出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为111.31公斤(成品粮)和190.48公斤(原粮)。研究还表明,我国居民的人均生活用粮消费数量和结构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但是,在同一地区不同收入的居民之间、不同时期之间差异不明显。以本项调查推算的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基础,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原粮)消费需求总量分别约为4.4亿吨、4.8亿吨和5.9亿吨。这可以视为保障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的安全线。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最近就如何深化粮食补贴改革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作了一次调查,现将了解到的情况简述于后。一、基本情况南充市高坪区为农业生产区,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全区耕地31.66万亩(2001年底数字),人均耕地0.71亩,1997年至2001年均粮食总产量21.38万吨,其中最高的1999年达24.97万吨,最低的2001年为16.71万吨,比最高年份下降了33%,粮食种植面积逐年递减,1998年至2001年分别为6.7万亩、6.7万亩、5.3万亩、4.7万亩。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加之农业生…  相似文献   

14.
1 客观认识和正确判断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1.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虽然显著提高,但并不稳定 在近20年间,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 048亿kg增加到1998年的5 130亿kg,并连续几年保持全国总产在5000亿kg左右。但是,2000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13亿公顷调减到1.07亿公顷,比上年锐减600万公顷,粮食总产骤减到4 625亿kg。1年内粮食面积、产量减幅之大都是超常的,可见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1.2 近年出现的粮食总量供大于求,是…  相似文献   

15.
有关研究表明,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我国人口将达16亿。按人均每年400公斤谷物的温饱型基本需求计,粮食总产必须达到6.4亿多吨;如以450公斤的足够标准计,粮食总产要达到7.2亿吨。按照目前5亿吨的粮食产量.我国还需要增产1.4~2.2亿吨.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6.
“石油农业”时代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5.015亿吨,粮食消费量约为5亿吨(含大豆),产大干消,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剩余。2007谷物净出口为796万吨,大豆净进口3082万吨,粮食(含大豆)的自给率超过95%: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的粮食也达到400公斤。2006年期末库存消费比约为35%,2007年期末估计约为40%-45%。按照相关的粮食安全标准,我国目前尚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三农     
12038.7亿斤 11月29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达12038.7亿斤,实现连续十年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上高县科技兴粮的调查熊森林(一)上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上了两个台阶,由3亿多斤增加到5亿多斤.农业人口人均产粮超1吨,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亿斤左右,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多年来,L高县的粮食稳定,主要稳定在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1995年粮食、人口等资料这是从国家统计局《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摘录的粮食产量、价格及人口等有关资料,供读者参阅。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1995年比上年增长%粮食46500万吨4.5其中:谷物41700万吨5.9油料2...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5%,而耕地却只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八五”期间前四年平均减少耕地500万亩,现全国人均耕地1.199亩,已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耕地不到1亩,“九五”期间年增人口仍将在1300万以上,按人均每年占有粮食750斤计算,1300万人口每年需要增产100万斤的粮食,增幅比10年前提高一倍。经有关部门予测到2010年国内需求粮食总量为7亿吨,而实际生产能力为5亿吨,缺口为2亿吨,玉米、水稻将出现短缺。为此,国家向全国提出到2000年粮食计划新增1000亿斤,并要求“九五”期间,东北三省粮食增产300亿斤以上,其中黑龙江省为150亿斤,吉林省为100亿斤,辽宁省为50亿斤。1995年7月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把黑龙江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商品战略后备基地和农业强省的决定。计划到2000年,使全省粮食总产在1994年的基础上新增150亿斤,达到650亿斤左右,占全国新增产量的15%,到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将在1994年基础上新增500亿斤,达到1000亿斤左右,占全国新增产量的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