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是一个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根据三峡库区土地可承载人口的现状,以人口、土地、粮食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其土地生产力的估算和对未来10年耕地变化、粮食生产、人口发展的预测,得到了该区2010年土地人口承载量,并提出了提高该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土地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国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测算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数学模型和其它方法。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近年取得长足进步,开展了全国和地区级的一些研究项目,受到各级政府重视。今后应加强多学科互相配合,加强省级和县级土地人口承载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文章分析了我国土地承载力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区域耕地承载力评价观,建立我国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以灰色系统GM(1,1)预测法为基础方法,定量阐述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等三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湖南省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湖南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为湖南省的重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湖南省1978-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对湖南省未来年份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状况,研究表明在小康型和富裕型消费水平下,湖南省人口数出现超载,为此提出了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云南人口变动与土地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85%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5%以及80%的外汇收入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农业。同时云南省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更加突出,使得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备受注目。如何利用自  相似文献   

8.
山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9.
生存空间理论在区域及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中的应用探讨王小博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选成的巨大压力已是全球性问题,随着人类对这一问题逐渐深刻的认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决策部门的重视,并将逐渐做为制订农业发展政策、计划,研究农业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国家土地管理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合作,应用按我国实际情况改进了的农业生态区法,研究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投入水平下的生产力和不同营养水平下的人口承载力所用的具体方法和研究的结果.结论是在不断提高投入水平、保护耕地、控制人口并保持东方型膳食结构的条件下,我国土地资源可以养活、养好我国的人民。  相似文献   

11.
确定一个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可为地区及全国的重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黑龙江省土地承载潜力超过100万人的有11个县,承载潜力在50万-100万人的有27个市县,承载潜力20万-50万人的有26市县,承载潜力<20万人的有10市县,人口承载密度在全省的分布总趋势是山区低于平原,承载密度较高的市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全省人口总体上未超载,承载率为0.71,还可供养1469.26万人,按12.10%的人口增长率计,中等水平投入和高水平分别在60年内和100年内人口不会超载。  相似文献   

12.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特点,提出土地承载力的新定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的新思路。并据新近资料,对珠江三角洲9市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各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高低不同,深圳人口超载,东莞、广州处在临界边缘,其他区域还有不同程度的剩余。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 通过模拟上海市2010—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为上海市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研究结果: 2015年,5种情景模拟状态承载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经济优先型、协调发展型、环境保护型;2020年依次是协调发展型、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经济优先型。研究结论: “十二五”规划中对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值大于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和协调发展型4种模式对人口的预测值,处于超载状态;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大于环境保护型模拟值,小于其他4种发展方式模拟值,上海市土地资源对经济规模的承载能力在预测期内可以基本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讲,对城市的建设用地生态规模和耕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从实践意义来说,可根据这种评价的结果,为城市确定一个适宜环境的良性发展的人类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规模限度,促使城市建设用地在生态可持续条件下进行利用。从建设用地合理生态适宜量比例和耕地资源固碳释氧的角度对城市耕地资源生态效用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可为系统研究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提供参考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层面对我国2006-2018年的人粮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人粮关系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1)全国尺度:2006-2018年间我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年下降,人口和粮食都在增加,我国仍处于低水平的人粮平衡状态;(2)省域尺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盘锦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对盘锦市2000年、2004年和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处理,获取盘锦市2000年、2004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盘锦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多因素加权求和法,对盘锦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水稻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通过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和论述了目前贵州水稻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贵州水稻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作者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期望和愿景。以期能引起相关水稻产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为创建一个"安全、生态、优质"的水稻产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河西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由于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加剧了这一矛盾的激化。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甘州区为例,来探讨该区土地潜力,通过应用生产潜力模型,并结合统计资料,建立了绿洲农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模型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自然生产潜力)对该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希望研究对于绿洲农区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昌乐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昌乐县水资源在数量方面的承载力的综合分析,预测了2010年全县水资源严峻的事实;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提高当地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