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模型表明,歧视性的二元户籍制度无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反而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容量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带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受到的歧视正在发生改变。本文根据2002年和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S),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构建农村转移劳动就业歧视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农村转移劳动力受到的就业歧视下降,"户籍制度"的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市场调整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在发达地区受到就业歧视程度的下降速度大于欠发达地区,在中高收入行业的就业歧视上升,低收入行业就业歧视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建议放松制度约束,提升市场自身发展对劳动力的调节机制,以市场为主导,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城市就业的意愿,刺激劳动参与率的后发潜力,延长人口红利效应,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与城镇间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追溯了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演化过程,立足户籍制度演变历程分析了城镇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的对立分割对劳动力在乡村——城镇之间的流动和迁徙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户籍制度与重工业化战略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形成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亟需改善和解决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以及城镇内部由于户口属性不同呈现出的农业户籍与非农城镇户籍人口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歧视形成之根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智勇 《农村经济》2005,(4):123-127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之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等,让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就业求职、就业待遇、权益维护、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剖析了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格局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以及房价的攀升。本文通过对二元户籍制度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对河北省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越来越多,而不利于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流动缓慢;二是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高;三是流入城市的劳动力受到不应有的歧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二是户籍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不健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为此,有关各方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消除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具体对策包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和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晋中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5个特点: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与城镇化进程基本吻合;②小城镇发展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吸纳器;③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转化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条件;④乡镇企业结构优化,为转化农村劳动力奠定了基础;⑤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为转化农村劳动力扩展了空间。存在的问题是:①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差,造成转移过程中择业面窄、就业层次低;②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造成转移大军的无序流动;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④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弱化。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是要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要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创造更大就业空间;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务市场和服务体系,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非均衡性发展。而历史遗留的二元结构框架下,充分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和阻碍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地制度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一)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主要以实现传统产业科技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对劳动力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适应市场要求,竞争有序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尚未形成,城市传统产业该退的没有及时退出,一些适于向农村梯次转移的产业也未能及时有效地扩散转移,没有为农村二、三产业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比较而言,一般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都明显高于当地劳动力,但与城镇就业人员相比,整体素质相对较…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我国人口红利消失拐点的出现,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运用自适应GM(1,1)模型,对我国今后10年内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工资差距及其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今后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关系,分析发现:在今后10年内,尽管我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断接近,但城乡居民收入却在不断扩大。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人口红利后期的"人口负债"问题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收益分配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14.
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城乡就业从原先的"三元结构"转变为"四元结构":存在着大量于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农村户籍农民工。为了推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需要解决这部分劳动力的城市户籍。本文在对户籍制度改革多方博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Survey,CLDS)数据库,考察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利益与流动的影响,调研结果发现:户籍制度导致了进城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受到歧视,阻碍了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而当这些歧视不存在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工作地所在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广东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无序转移,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城市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应劳动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缓解转移就业压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与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和无序转移,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城市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和建立适应劳动转移就业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关键所在;切实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是缓解转移就业压力,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载体;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确保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城乡歧视性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和迁徙自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壁垒。显性的有城市增容指标、增容费、就业行业限制等;隐性的,如对受教育程度的刚性要求、社会保障的歧视、子女入学难、赡养老人难等。  相似文献   

19.
徐寒晶 《农村经济》2004,(12):74-76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模型 ,统筹城乡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关键是要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要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废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求政府进一步转换角色 ,有步骤地开放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增大、农村人口非农化的空间流动倾向存在很大差异。提高人员素养和技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产业格局和有效地改进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