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方法]文章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量化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6年各农业生态小区的粮食单产,核算2004年和2016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果](1)相比2004年,2016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平均提高4. 96%。(2) 2004年和2016年全国平均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实现率分别为49. 18%和52. 31%。(3) 2004年和2016年的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 70亿t和9. 59亿t,呈下降趋势。(4) 2004—2016年,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大于粮食单产能力变化。[结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粮食单产提升不足以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单产提升,必须同步推进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耕地质量数量的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模型法摸清河南不同区域不同等级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为制定粮食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河南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可达7 000万t以上,高于2020年生产6 500万t的粮食规划目标,土地利用强度平均约为70%,粮食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产能单产的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平原高于山地丘陵,最高在太行山前平原,最低在豫西北太行山地;总产集中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和冀鲁豫低洼平原,这一区域是河南粮食核心区的重点区域,也应是今后重点建设的区域。(3)实现上述产能还受到"水土资源、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克服制约因素,才能变为现实产量。研究结论:(1)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数学模型方法估算耕地生产能力是可行的。(2)河南省有完成粮食生产目标的耕地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耕地少、农业资源短缺,粮食生产基础脆弱,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粮食生产需求动态平衡,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探讨和研究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保护和涵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饲料粮的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 伴随畜牧业及饲料工业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精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据预测,我国到2010的人口将达到13.6亿,对粮食的总需求量约为5.4亿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左右,对粮食需求将达6.4亿吨.因此,未来饲料粮供应还面临很大压力.我国人均耕地少,而粮食(谷物)基本上只能在耕地上生产.尽管粮食单产还有增产潜力,但要进一步提高单产要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因此,中国的粮食资源是特别宝贵的,在粮食(谷物)的消费上应该尽可能地精打细算.  相似文献   

7.
《齐鲁粮食》2003,(9):1-1
据国土资源部最新调查,我国现有耕地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这意味着7年间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约885万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耕地的锐减,不能不使我们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顾忌,不能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湖北省由于城镇化而导致的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1)近年来,湖北省粮食供给余额以及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年减少.(2)湖北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导致的耕地减少.(3)在未来20年,随着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将呈现下降的趋势,粮食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作为粮食主产区不仅不能外调粮食,而且还需要调入粮食,这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极为不利的.研究结论: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保证湖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大力发展大中城市;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用地观;加强土地整理,集约用地,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9.
维护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对于13亿的人口大国来讲至关重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粮食增产,实现“藏粮于田”,这是维护粮食安全的基础;而提高粮食的经营效益,通过“获利于市”,让农民增收,让种粮产生收益,才能为“藏粮于田”解除后顾之忧。加强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实现“藏粮于田”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土地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保护好土地尤其是保护好现有的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科学、合理,确保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二是通过土壤改良,增加耕地面积和生产能力储备。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安全与农户储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粮食安全及粮食供需紧平衡的背景,分析了目前在中国出现的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粮食单产徘徊不增、国际粮食市场有限等趋势和中国粮食供求之间的矛盾,并认为减少产后损失是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农户储粮的技术水平和储藏损失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The grain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s in Mainland China in 2004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regional test yields of certificated cultivars of grain crops represent the potential yields for the given region under the current natural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is appropriate to use the regional test yields to estimate the gross grain potential of Mainland China.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grain potential of cultivated lands for each of the 105 agro-ecological regions in China. First, cropping system in each agro-ecological region was assumed to be the best use of the agro-climatic resources. Second, the potential per hectare for each of the crops was calculated for a given agro-ecological region, based on the regional test yields of certificated cultivars of grain crops in a given cropping system. For rain-fed and dry lands, their grain potentials were further modified by water-restricting coefficients. The water-restricting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e hydro-thermal potentia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hotosynthesis-thermal potential for different grain crops,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Regulations of Farmland Grading. Thereafter, the grain potential per hectare of each agro-ecological region was calculated considering the cropping system and the potentials per hectare of all the crops in the cropping system. The gross grain potential of each county in a given region was then obtained by multiplying the grain potential per hectare and the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s in the county. Finally, the gross grain potential of each agro-ecological region and the whole Mainland China were obtained by summarizing the grain potentials for all of the coun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ss grain potential of Mainland China was 0.92 billion t in 2004.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is calculation on the grain potential did not sufficiently consider the crop growth restrict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s, such as soil fertility, fertilizer input, and so on. Since the grain potential is far above the actual grain yield, it suggest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ssurance for grain security in Mainland China is relatively high. The results of each agro-ecological region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grain potentials were distributed in Huang-Huai-Hai Plain, Northeast China,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Sichuan Basin, where excellent hydro-thermal condition and flat terrain are ideally suitable for crop growth.  相似文献   

12.
新疆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耕地的数量、质量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进步等人文因素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单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疆的16个区域的粮食生产水平的分异.从新疆各个区域1996-2004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粮食播种面积等农业统计资料出发,分析新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从而为新疆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约束下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加剧。如何在水资源可承载的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对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应用多元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在土地面积、宏观计划约束、粮食产量约束、市场约束等条件下,追求流域水资源平衡,同时保障粮食产量最大化,得到2020年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土地转移矩阵,在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依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路径,预测出2020年最大概率自然演化形成的土地利用结构。[结果]将最优方案与自然演化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用水结构以及粮食产出3个方面对比,最优方案的粮食产量为8464.75万t,总耗水量减少18.56亿m~3,均优于自然演化结果,证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结论]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高耗水强度的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减少水资源匮乏流域的耕地面积,增加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耕地面积,以保障粮食产量,充分利用未利用面积,增加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面积;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有效缓解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学科分布,不同机构、作者合作关系,寻找研究核心,挖掘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历程,推动耕地保护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方法 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EI、北大核心、CSSCI、CSCD来源期刊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结果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是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呈“大分散,小团体”格局。研究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展开,研究热点从早期对粮食种植、粮食产量向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主产区保护转变。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拓展—成熟”阶段,从早期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理论和现象的初探,到现在创新性、前瞻性成果服务社会民生和国家重大战略。结论 今后需加强不同学科、机构、人员合作;挖掘小尺度下耕地变化与粮食产生存在的联系与机理,利用大数据、遥感、数理模型对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时空演化精准分析。从理论方法、政策制度、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提出更有具有战略性的耕地保护方案,满足人民粮食需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相似文献   

15.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and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In China there is a growing debate on the role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on food security. This paper uses satellite images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potenti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We find that between 1986 and 2000 China recorded a net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1.9%), which almost offset the decrease in averag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r bioproductivity (−2.2%).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has not hurt China's national food security. We also argue that more recent change in cultivated area likely has had little adverse effect on food security.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疆小麦生产效率及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的有效生产与供给对保证全疆粮食供需平衡和区域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麦作为新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为提高新疆小麦的生产效益和效率,促进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和新疆粮食安全,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了新疆小麦成本收益变化趋势,对新疆小麦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运用DEA模型对新疆小麦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并对新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小麦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成本收益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较高,技术进步是小麦生产效率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不高阻碍了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各地区间的小麦生产效率存在差异,但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存在地区间的追赶效应。综上所述,提出了提高新疆小麦生产效率的建议,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和栽培技术上创新和突破。结合新疆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特点、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科学地指导生产,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999-2008年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烟叶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对粮食产能安全影响最为突出.其余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依次...  相似文献   

20.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讨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和措施。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研究结果:耕地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农用地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结论:现阶段应多管齐下,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要高度重视土地污染问题,转变传统粮食供给观念,而且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力度,改变强调数量为主的占补平衡观念,代以新补耕地数量、产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数量、产量的双向衡量标准,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