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原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来自鄂州、潜江、荆门、新洲、石首、武汉、监利、汉川、浠水、随州、洪湖等11个区(市、县)32个测报点的数据来源,平均发病率较高的有草鱼烂鳃病71.6%,肠炎病44.68%。赤皮病44%,鲫鱼出血病37.5%,花白鲢水霉病22.93%,草鱼种烂鳃病90%,中华鳖腐皮病33.3%。平均死亡率较高的有草鱼烂鳃病7.18%,赤皮病3.74%,肠炎病2.31%鲫鱼出血病2.5%,草鱼种烂鳃病24.06%,中华鳖红底板病2.55%。  相似文献   

3.
据广东省中华鳖养殖协会《通讯》报道,近期在广东顺德等地出现了一种暴发性鳖病,其症状不同于红、白底板病,死亡率高,从发现到死亡时间短,其外观表现是病鳖像“打瞌睡”,靠塘边大口大口吸气,全身发软。解剖发现肠道轻度出血,肺收缩干瘪、发黑。目前对该病病原、病因尚不清楚,可  相似文献   

4.
<正> 鳖病可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二种类型,鳖病种类较多、经过本所养殖场的实践探索,最常见的有白斑病、白板病、红脖子病、出血病、疖疮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等,其它非生物病原体引发的鳖病不多见。  相似文献   

5.
《农家之友》2005,(12S):18-19
一、10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各测报点本月的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10月份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范围、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上月明显下降。对虾的白斑病、红腿病、托拉病、不明病因病和淡水养殖的鳜鱼、鲮鱼、鲫鱼、长吻、鲈鱼、草鱼、鲢鱼、鳙鱼、鳙鱼等的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出血病、肠炎病及鳜鱼、鳗鱼指环虫病、罗氏沼虾红腿病、白浊病、中华鳖疖病疮、白底板病、鳃腺炎、白点病等病的发病范围、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华鳖人工养殖集约化、密集化,又因其贪食好斗的习性,体表的创伤给致病菌带来了可乘之机,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一、中华鳖的常见疾病1.传染性鳖病:即由细菌、病毒或霉菌等引发的鳖病。(1)红脖子病此病又称大脖子病,主要患病群体是亲鳖和成鳖,因地区的差异,红脖子病流行季节并不确定,多发于冬眠期后营养物质殆尽、免疫力低下时,发病水温约  相似文献   

7.
<正>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该病主要危害150g以上规格的个体,发病初期,鳖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鳖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道无残留物,有些病鳖腹腔有积水。该病传染性强,一经发病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蔓  相似文献   

8.
六月份,气温、水温还将持续升高。而且即将进入梅雨季节,高温、低压的闷热天气较多,变化无常,水质易变坏,是水产动物容易暴发和流行病害的季节。此期,草鱼易发生出血病、肠炎病和烂鳃病;河蟹易发生抖抖病和黑鳃病;甲鱼易发生红底板病、白底板病和鳃腺炎;罗氏绍虾易发生白体病;南美白对虾易发生白斑病、红体病、红腿病和黑鳃病。针对以上多发且危害较大的病害,养殖户应加强生产管理,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研究了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原和组织病理。 一、症状、病原及组织病理 (一)病症和解剖病理 1、红底板病鳖 皮下充血,底板尤甚,呈暗红色;颈部肿大,充血;体表有糜烂斑;便血。底板充血轻者呈点状,重者成片状,血暗红,易凝。肝脏肿大,或暗红,具浅黄色斑点;或浅黄色,具红色丝状斑;或土黄色。肾色泽正常,或黑色,或橙黄。脾色泽或正常,或黑色。肺充血,或紫黑色,或暗红色。胃肠出血,  相似文献   

10.
<正> 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和病毒诱发机体白血症的一种疾病,具有流行广、传播速度快、暴发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一般流行于6—8月、水温25℃—30℃,特别是连绵阴雨天以后;主要发生于温室养殖后期和出棚后转入外塘养殖阶段。危害对象为成鳖和幼鳖。主要症状:外表表现为鳖体不浮肿,底板发白、贫血,部分有脱肛和肠道外露现象,内脏表现为肠道充血或出血,肠内无食。发病前期表现为暴饮暴食,然后突然停食,严重时口鼻出血,肺坏死,肠外露,病鳖在水中脖子伸出朝上翻转并用前爪拨水,身体垂直在水面游动,然后往复上述动作。暴发时大部分鳖游至岸边,脖子伸直、翻转直至死亡。主要危害养鳖比较早、塘口老化、水质条件差、规模、密度比较大的池塘。  相似文献   

11.
<正> 鳖赤白板病(也叫红底板和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较大的鳖病之一,其一旦暴发,就很难马上彻底治愈,严重的死亡率可达50%以上。为了达到既能较好地防治该病又能在防治过程中做到产品安全卫生,笔者应用了合理控制生态环境结合中草药的防治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甲鱼白底板病也叫失血性肠道坏死症。 通常发病的症状特征是: ①发病的甲鱼大多是150g以上的大规格甲鱼;②前期吃食旺盛,突然停食并发病;③从温室移到外塘的甲鱼最易发病;④底板失血变白;⑤肠道失血变白或充血或有瘀血;⑥腹  相似文献   

13.
<正> 众所周知,我国鳖类动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中华鳖(Trionys Sinensis),近几年来,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象,多数也是中华鳖。中华鳖的背甲都是具肋板8对。作者曾经仔细观察了中华鳖42个背甲骨骼,全部恒定具8对肋板,而且没有构造上显著的变异。然而,在湖南省境内却出产一种鳖,外形与中华鳖非常相似,成鳖体型大小亦相差不多(当地有经验的捕鳖或养鳖能手,能够加以辨认)。其主要特征是具肋板9对,比中华鳖多了1对。因此,湖南当地群众称它为九肋鳖。我国历史上就  相似文献   

14.
<正>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中华鳖养殖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主要是由于对人工养殖中华鳖的有关技术储备不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滞后于中华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当中华鳖的苗种繁育技术和人工配合饲料制备技术已初步得到解决后,生产中对中华鳖病的防治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农家之友》2006,(1):20
1-2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水温最低时期,是海、淡水养殖鱼类病毒性出血病和烂鳃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病的低峰期,发病率与死亡率是全年最低水平。但鱼类水霉病、小瓜虫发病率较高,且为害多种养殖鱼类,温棚养殖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不明病因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可能升高。鱼类烂鳃病和车轮虫、钭管虫、孢子虫、锚头鳋、鱼虱等寄生虫病及鳖红底板病、疖疮病、白斑病等仍有较低发病率与死亡率,特别要注意预防养殖成鲍不明病因暴发病、鳗鱼爱德华氏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正>通常我们把中华鳖的常见病害分为传染性病、侵袭性病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甲鱼病三大类,其病害防治技术如下。一、传染性甲鱼病凡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甲鱼病称为传染性甲鱼病。1.红脖子病病原体是产气单孢杆菌。此病的主要症状是咽喉部、颈部红肿,行动迟缓;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  相似文献   

17.
<正> 氟哌酸是一种医药用新型杂菌药,过去水产养殖业尚未应用。目前用作鳖病防治的内服药物,防治白点病、红脖子病、腐皮病和(疒节)疮病等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今后应该推广应用。然而有些鳖病如鳃腺炎、“白底板病”、出血性腐败病等等,病原体有待确定,是  相似文献   

18.
<正>大荔县黄河滩区养殖中华鳖近30年,建立了许多生态养殖场,已步入了健康养殖的轨道,在鳖病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近期随着气温的回升,许多养殖场打来电话询问,此段时间幼、成鳖鳖病高发,治疗效果不佳,笔者会同我县技术科专业人员对  相似文献   

19.
<正> 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统称为草鱼四大病,是草鱼的多发病,尤以病毒性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 一、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1)红肌肉型:病鱼体色发黑或暗红,无明显出血症状;呈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紫红色;鳃多粘液,鳃组织为  相似文献   

20.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