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对中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内涵与特性,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环节,引入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理念与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引入,强化了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功能;引导土地利用空间分区,促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由刚性变为弹性;提高了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研究结论: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念与方法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为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和弹性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刚性和弹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维护规划权威性与实践可行性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即是规划实施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目前新一轮规划修编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性、弹性及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要求,从规划指标和功能分区二方面对如何处理好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土地规划的矛盾性 刚性和弹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维护规划权威性与实践可行性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具体表现在用地指标的约束性、用地形态的控制性、政策实施的强制性.实践证明,现行规划受静态思想的影响,缺乏多种选择性,表现出过强的刚性特征,难以适应地区或城市实际发展之需,实施难度极大.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变迁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一轮、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和问题的回顾与总结,对比分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特点和要求,反映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变迁的逻辑和演进的方向。重点阐释了广东省新一轮规划编制的特色与创新、对规划弹性与刚性的处理,并对新一轮规划实施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发展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入手,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相背离的情况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6个具体建议:①树立真正意义的弹性规划理念;②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重点:③准确把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④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全面提升;⑤加大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⑥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浙江省1997-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数据和空间布局情况,发现规划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规划改革的技术途径,提高规划的调控能力.建议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设立城镇"弹性发展区",编制弹性规划,增加规划布局的预留空间和灵活性;采用多尺度规划同步编制,重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安排,提高规划布局的精度;基于"基本农田异地代保"与"异地补充耕地",完善规划数量调控制度;将"可转让土地发展权"制度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农用地保护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沿海经济区城市化及土地利用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的土地总体规划修编的难点和问题,就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规划基础数据、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人口基数、规划的弹性与刚性等问题与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研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有利于村内产业发展、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分土地利用片,为土地灵活经营管理,落实上级规划控制指标,科学形成土地利用分区,解决土地规划中的刚性、弹性问题,实现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有效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研究结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不但是对中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而且也是适应村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参与式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为全国即将展开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尤其是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方法:参与式规划方法.研究结果:以参与式规划方法在江西省黄岭小流域的应用为例,探讨了参与式规划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尤其是县乡两级规划中的应用.研究结论:参与式规划方法有利于规划方案编制的科学、合理和易被公众接受,也有利于规划的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研究目的: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因果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以分配指令性控制指标为特征的<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失灵的原因;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思路.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内容是:把耕地保护放到"五个统筹"的发展观中来,确定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目标;改指令性控制指标为预测性、指导性规划指标;以纠正市场失灵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改目标规划为行动规划;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分析了美、英、日、德等国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做法,认为协调统一的规划体系、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边界+管控"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管制手段和"分区+管制"的城市空间管制手段是确保管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并归纳出不同国家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呈现出更加注重管制效率、管制的刚性与弹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特点和趋势。通过对这些国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探析,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机制、规则、实施等方面对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实现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在系统梳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健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仍需处理好"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体系博弈、"空间规划"与"非空间规划"的地位博弈、"长期规划"与"短期发展"的错位衔接、"发展弹性"与"空间刚性"的双向博弈、"三维管理"与"二维控制"的管控思维博弈等五个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1)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理清各类规划定位与分工;(2)强化法规支撑,尽快出台法律法规依据;(3)统一时序安排,强化规划技术和工作方法创新;(4)创新管控方式,强化开发建设管理方式转变;(5)创建"三会一机构"协调议事机制,促进规划方式多维参与。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信息技术在审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效果、推演空间政策实施后影响、权衡空间规则兼容性中的作用,搭建国土空间规划刚性与弹性协同路径,为解决空间利用的效率提升、关联要素的关系协调、利益主体间包容性规则构建问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全领域、全过程中涉及的刚性和弹性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信息化技术为实现两者的协同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和高效的量化手段;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与弹性,需要在空间大数据驱动下,精准评估并动态调整国土空间规划要素空间格局。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与弹性协同,需要通过集成多源时空数据监测与动态调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利用情景模拟技术梳理与系统衔接国土空间多重关系、建构信息共享接口协调与兼容联动国土空间多元功能三条信息化实现路径实现,以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适应性及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综述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国际土地利用对比研究宜强化应用导向;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和城市规划相融合的趋势;空间体系的研究受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刚性和弹性将统一在过程规划之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趋向于政策导向的方法。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应以空间规划为平台,加强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企业层面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的编制是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崭新工作。应以充分发挥规划在促进绿色矿山建设中的作用为宗旨,对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在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上应与相关规划或方案设计做好统筹协调,同一企业不同矿山的规划编制应该充分体现特色,规划成果形式应该多样化,使规划编制具有一定的弹性等。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大数据视角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升弹性、增强效率的理念探索与实践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借助互联网LBS数据(人口迁徙和人口热力),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进行区域人口流动格局分析和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评估。研究结果:(1)规划编制理念应推动双向驱动决策机制,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支持;(2)人口迁徙和热力数据在宏观和微观场景中的实践应用有助于空间规划编制实现提升弹性、增强效率的目标。研究结论:大数据技术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得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At the heart of every planning system lies the trade-off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legal certainty. Every system has a bit of both. Systems such as the English put more emphasis on flexibility, whereas the American and the French seem to value legal certainty more highly. The Netherlands is part of the same Napoleonic legal family as France. However, in the Netherlands, planning practice seems to be more flexible than the general perception of the Dutch planning system. Many developments deviate from the legally binding land-use plan. Therefore, such a plan does not provide much legal certainty. On 1 July 2008, the new Dutch Spatial Planning Act came into effect. One of its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s is instating the land-use plan as the central decision framework. Both the steering and the safeguarding function – the legal certainty – are meant to be strengthened. Therefore, the frequently grant exemptions must be reduced. However, it seems that the ‘erosion’ of the land-use plan has a more fundamental origin in Dutch planning culture.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use of the previous planning system, this paper states that steering ambitions of Dutch municipalities, rather than the system as such, have caused land-use plans – with their main focus on recording spatial development afterwards – to become overly detailed and easily outdated. The quest for control and the rule of law seem to be antagonists; one can only exist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