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企业之道     
做企业通常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养儿子”,企业永远都是自己的,“百年老字号”,绝不跟别人合作,绝不卖掉,儿子再不争气也要养着他;第二种是“娶老婆”,办合伙公司由自己控股,别人得带嫁妆过来成家,而且凡事要听话;第三种是“养猪”,当猪长到恰到好处时赶快卖了,不做什么百年老字号企业,就是把企业当商品卖掉。又像是孵小鸡,自己养鸡下的蛋不吃,而是用它们孵出小鸡来,再养到一定时候卖掉,自己则买蛋吃。做企业大体就是这三种方式。所以,到底是“养儿子”,“娶老婆”,还是“养猪”,在当老板、办企业之前,自己先要想清楚、把握好。(《一脚深一…  相似文献   

2.
眼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话题比我们这个时节的天气还要热。大家说着念着就把产业结构调整当成种“特”养“特”、种“洋”养“洋”了。种“特”养“特”,没错。在大路货“入市”无路的情况下,恰恰是特种种、养业趟出了一条新路。但这个思路不会永远管用。若大家都去搞特殊品生产,那茅台酒非卖成二锅头,人参非卖成胡萝卜价不可。种“洋”养“洋”,也没错。现在,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与“洋”沾边的项目正吃香呢。但若从长远看,在一个有几千年中餐历史的国度里,大行其“洋”,莫说洋品种水土服不服,单说这十几亿个装惯了中餐的胃…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营管理》2000,(8):44-45
1998年,开化县封家镇大路边村有菇农180多户,种植金针菇201.6万袋,金针菇一项收入高达150多万元,创造出“种田养菇”这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模式。该村的种菇大户江育健从1992年开始种菇,7年时间共种植16.8万袋,纯收入达17.3万元,仅1998年就种菇3.8万袋,虽受洪水及高温天气影响,仍获利4.1万元。他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1.要讲究添加方法。营养液的添加通常有喷施、浸泡和灌穴3种方法。①喷施。喷施营养液的时间以子实体大量出现时为宜。喷施时应注意喷头不要正对着子实体,同时要注意“四不喷”:一是幼小菇蕾不喷,以免其“肿死”;二是刚采过菇或有菇残体处不喷,以免引起细菌性病害;三是空气湿度过大时不喷;四是菇棚(房)内病虫害严重时不喷。  相似文献   

5.
“既然是村干部,我就要恪尽职守,化解好各种矛盾和纠纷,让大家和睦相处!”这是藤县人大代表、同心镇真胜村支书卢尚雄留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在过去的11年里,他更是用行动验证了这个承诺。  相似文献   

6.
目前,养龟的农户和专业户增多,但在养殖的过程中,有的过不了稚龟饲养关而造成养龟失败,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就这一问题请教了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所长蒋张林。他说:“龟的生命力强、易饲养,这是指成年龟而言的。幼龟和稚龟的生命力是比较弱的,特别是稚龟如果缺乏饲养技术或管理粗心。很容易引起死亡”。老蒋介绍了自己饲养稚龟的经验。他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在大冷的天里,黑龙江鸡东县东海镇发展村五组的村民可是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忙着“取经”,有的准备锯末子,有的开始做菌种,他们为什么这么忙?这还得从三年前说起。三年前,东海镇发展村五组的杨俊山在冬闲走亲戚时,偶然遇到了人称“滑菇大王”的东海镇幸福村村民冯喜志,当时冯喜志正在给幸福村的村民“传经”。杨俊山了解到种一盘滑菇,需要的成本只有6角4分钱,纯收入却达4-5元钱,如果种100平方米滑菇3000盘,就会有8000-9000元的纯收入,当即被这致富快、效益高的小滑菇吸引了。在冯喜志的帮助下,杨俊山决定先试种4000盘滑菇。杨俊山种上滑菇以后…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31日,河北省滦南县胡各庄镇前史村会计史昌生在整理账目时,突发脑溢血殉职在工作岗位上。作岗位上。消息传出,村民纷纷涌向史家,乡亲们悲声痛哭,追忆着史昌生为大家办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人们难过地说:“昌生是为大伙儿的事累死的。”史昌生是三年前当上前史村会计的,是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们“请”来的。那时,史昌生应聘于一家建筑公司。农家院长大的他勤勤恳恳,认真负责,赢得了公司的重用。正当史昌生的事业正处辉煌时,村党支部同样也“惦”上了他。当时新一届班子刚刚组建,部分群众对村里的经济账目有些议论…  相似文献   

9.
黎川地处闽赣边界,地理位置“三不沿四不靠”,是典型的山区、老区和库区县。面对这种态势,如何扬优避劣,选准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是个十分现实而急迫的课题。一、确立“三菇”生产为兴县主业今年初,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举全县之力,发展“三菇”(茶菇、花菇、草菇)生产,用3年左右时间,把它培育成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这一决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策应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西建成食品工业大省”的战略决策。作为我们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农场,这是一片富有弹性的土地。1991年,当陈明先由内蒙古哈达图农牧场十农场调到十四农场时,全场只有20几户人家。当时人们要求外走的不少,要求他这个新来的头儿给出“手续”。原因很简单,这是哈达图农牧场中最穷,家底子薄,棍子最多的一个破大家。有道是“国富民泰安,家穷犬不宁”。老陈知道,这个农场已经连续几年“亏本”“倒挂”了。职工们盼了一年又一年,干了一天又一天,盼来盼去,就是盼不来兜里“鼓溜”的时候。1990年年终“分红”时一算,全场职工不但一分“红”没分着,而且为了下一年揭开锻,每人还倒…  相似文献   

11.
苍坂样本     
食用菌产业是福建省的支柱农业,福建省目前至少有18万人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生产具有产量高、周期短、投资小、收益大的特点。衣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不占或少占农田,达到以菇养粮、以粮促菇的双丰收效果。食用菌生产已或为全省开发山区治穷、致富的一项拳头商品,已被称为“播金种银”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假日里,笔者同几位农民兄弟闲聊起“今年种什么、养什么”的话题,憨厚的农民各抒己见。其中有位农民兄弟说了一句:“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我接着问他:“什么值钱?什么赚钱?”他却始终笑而不语……为何笑而不语?笔者深知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难以回答得好。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农副产品已完全被推向市场,如今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主要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其目的当然是让农民兄弟的腰包尽快鼓起来。但是调什么?怎么调?仍然是农民的一大困惑。就拿这位农民兄弟所说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农业步伐的加快,这几年,有些地方出现了许多非常热门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比如一些地方的种蔬菜热、种银杏热、种大蒜热、种药材热、养甲鱼热、养肉鸽热、养鹌鹤热等等。热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出现,对于带动农业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作用很大,但是,在这种种“热”的背后,一种隐忧也已渐渐地显露出来。任何一种产品,一旦大家争着去生产,乃至出现一股“热”时,低水平重复而导致的产品价格走低的现象也就会出现。在这一点上,农产品生产和工业品生产有着同样的情况。实际上,1997年夏秋以来有些农产品价格已经在走低,比如1997…  相似文献   

14.
勤政为民的徐启斌特约通讯员余金,杨奉清[编者按]徐启斌同志不仅以其开拓进取、勤政为民,被大家誉为“巴蜀公仆”,而且在带领群众开发利用水产资源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眉山当县长时,抓点带面,利用灌渠发展“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成为全国一面旗帜;调到洪...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初,笔者访问了靠养蛇致富的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农场下岗女工毛立红,深为她惊人的胆识和毅力所感动,写了一篇通讯“小镇蛇嫂”。时隔三个月,笔者再次访问了毛立红,高兴地看到她的蛇园在不断发展壮大,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位年轻的“蛇嫂”还教出了来自“天涯...  相似文献   

16.
当“三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当精米、白面再也提不起大家的食欲时,都市人开始返璞归真,兴起一股吃柑粮的“忆苦”风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来,大家聚拢过来,用柿子叶、柿子渣、柿子枝条等果渣为主要原料与其他营养原料配合使用培育出的优质食用菌关键技术是……”这是日前笔者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残疾人食用菌种植培训基地里看到的动人一幕:30多名残疾人圊拢在该基地负责人、被人称为“食用菌大王”的唐毓进周嗣,认真地听他讲授食用菌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绍庆在山东省招远市是个带有传奇色彩、知名度很高的人物。1992年他扔下兽医站长的“铁饭碗”,回玲珑镇柳家村务农。回乡后,一心想奔小康路的张绍庆,没有急着去凑热闹,赶浪头──种山楂、栽苹果、喂荷兰鼠、养鸵鸟……他订阅了20多种报刊,在对100多条致富信息反复筛选后,又到地、省、部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进日本黑丝毛乌鸡。身为畜牧兽医师的张绍庆在干兽医这一行时,就熟读了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得知乌鸡能“补五脏、益气血、壮阳道、添精髓、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而乌鸡…  相似文献   

19.
《上海农村经济》2007,(4):42-43
答:香菇免割保水膜袋栽技术是浙江庆元食用菌科研中心研发成功,并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技术。袋栽香菇生产中,为了形成优质花菇,当菇蕾长到1-1.5公分大小时,利用一种特制塑料袋,能使菇蕾自然顶破薄膜,既免去人工割袋,又能保持袋内水分,该特制塑料袋就叫“免割保水膜袋”,这种技术称为“香菇免割保水膜袋栽技术”。  相似文献   

20.
8月上旬的一天,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组织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种养大户共200多人.召开生态种养致富流动观摩会,当大家来到上湖村一组村民莲藕种植大户熊炳南的5亩藕田时,一股藕荷的清香扑面而来,田埂一处用茅草搭成的凉棚下,1500多公斤白嫩嫩的莲藕正在装车,见参观者里三层,外三层,上门收购的藕老板熊传进开了腔:老熊今年不仅卖藕要收入一万多元,田里养的鱼也要赚个一万多元。象这样的“双赚户”在段店镇还真不少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