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与贫困和不发达作斗争,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从世界经济的宏观看,中国尚处于不发达的“南方国家”之列,消灭贫困,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就中国经济这一亚宏观看,中国内部又有与世界“南北问题”相对应的“东西问题”。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构成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二重协奏曲。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试图仅从经济的角度和领域,来考察,寻求经济问题的解决。这很难对贫困落后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在实践上也往往劳而无功。为此,有必要注重对非经济领域的探索,从更广泛的背景中对贫团落后的状况和原因进行综合考察。1.贫困不发达区域类型的历史考察对贫困不发达地区进行历史考察的突出意义在于:根据不同类型贫困落后区域的历史成因和演化,充分了解开发的障碍与发展的潜力,以寻求最佳的发展途径。考察分析不同区域贫困不发达的历史和形成过程,可以看到沿着不同的轨迹,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贫困落后类型。一些曾在历史上有过比较繁荣历史的区域,由于多种原因退化了:有的是伴随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而自然退化。有的在于主观人为的原因造成,有的因受到客观上不可抗拒的原因所决定,可统称衰变型。大多贫困地区原先就处于“传统社会”的自然状态,即具有自然生  相似文献   

3.
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形成了我国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全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的地区,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如此广大区域的迟滞发展,势必延缓整个国民经济的全而“起飞”。因此,适应新的形势,开展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寻求脱贫致富的实际途径,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就贫困地区经济特征和摆脱贫困的战略思考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来,指明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方向。“全面”就意味着要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富”走向全面的“大富”。我们认为,以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手段,一方面推动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一个致富的榜样和操作的范本。这样,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逐步实现。浙江省作为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虽然其经济总量在全国居前列,但其内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特别是衢州…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从整体上说已经开始进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讲求经济效益的新阶段。平泉县是一个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山区贫困县,要想改变面貌,摆脱贫困,停留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发达的农业是十分困难的。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规模经营,短时期内又不容易实现,寻求适应贫困山区特点的发展路子和模式,就现实而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平泉县种子公司选择了市场、基地、科技、服务四要素优化组合,形成了“四位一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把千家万户“小而全”的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体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发展是缓解贫困的基本前提 中国大陆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的结果,1990年大陆贫困人口总计8630万人,其中8500万分布在农村。这种贫困人口高比重分布于农村的特点与发达同家迥然不同,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差异也是明显的。所以,有理由说,大陆的贫困问题实质是农村问题。这种特点的形成与小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城市和现代工业不发达,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这一历史原因有关。但更为重要和更为直接的原因还是由于自50年代起政府实行的利益分配上偏向于城市的政策造成的。借助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高额的生活补贴,使城市成为几乎没有贫困的“绿州”。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和补贴制度的改变,加之,城乡壁垒被打破,随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也会使一  相似文献   

7.
不发达地区由于传统而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人们的封闭意识和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有别。但存在几个相同的基本问题。一、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差距的物态表现。不发达地区一般是山区,边远地区及老区,这些地区由于封闭的经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意识不浓,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结构单一,农业占  相似文献   

8.
贫困乡镇财政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以姜堰市顾高镇为例,大致有“四个不够”:一是基础不够好。该镇是黄桥老区之一,区位优势不突出,工业不发达,企业少,规模不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贫困乡镇财政缺少骨干税源。二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够合理。留给贫困乡镇财政的一般都是些难收的小税种,转移支付就更少了。三是财政配套资金不够量。四是财政职能不够强。多数贫困乡镇财政强化力度不够。弱化趋势明显,与富裕乡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乡镇财政上台阶的难度,无形中增加了贫困乡镇财政管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贫工作 ,一直把消除绝对贫困作为社会目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采取了以工代赈、小额信贷、异地开发等多种扶贫方式。但目前脱贫速度还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贫困地区的很大一部分干部同样也处于“贫困”状态 ,只不过他们不是经济生活上的贫困 ,而是思想意识上的“贫困”。主要表现是 :1 把贫困问题简单化。这种观念往往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简单看作农民经济生活上的贫困 ,不认真考察和分析农民贫困后面的社会问题和致贫的深层次原因。认真探析致贫原因 ,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优化农业经营规模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具备优化经营规模的条件。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优化农业经营规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时空上表现出不同的量和质。横向看,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位差,优化经营规模的标准不尽相同。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农业发展较快,原滞留在农业上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有关发展不平衡及其影响效应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国特定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以及土地利用与管理实际,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土地违法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确实会导致更多土地违法案件的产生和违法用地规模的增加;另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变化对土地违法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违法面积上,而欠发达地区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土地违法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违法案件数上。研究结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土地违法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和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减少土地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发展模式 回顾一下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1990年前后苏州的农村经济发展显示了明显不同的特征。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笔者从发展极理论出发,认为这种差异,绝不仅仅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而且更意味着发展模式的变迁。 本世纪50年代,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区域发展的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迅速增长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支配效应的“推进型单元”,这种推进型单元就是发展极。发展极对邻近地区的支配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道路与模式研究雷起荃,赵曦缓解贫困和逐步消除贫困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不发达地区经济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国民经济空间发展的协调化和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在整个90年代,谋求地区经济的协...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上,金融巳成为各国筹措农业资金的有力手段,信贷也已成为各国用来支持和调节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但是,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既表现为金融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程度上的差异,也表现为信贷资金形成和分配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差异,并最终构成农业金融制度上的差异。从农业信贷资金形成和供给渠道的角度来分析各国农业金融制度,則能发现在某些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在某些国家之间则又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根据这种相  相似文献   

15.
李万明 《新疆农垦经济》2010,(3):F0004-F0004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贫困问题在中国的发生率高、发生面广,且在不同的地方导致贫困的原因不尽相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信息不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中国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要想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发挥后发优势,首先要解决的是西部地区人口的生存问题,其次才能谈的上发展问题。所以在西部地区实行扶贫攻坚工作是西部各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发达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组成一些联合工作组与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子接对帮扶开发,在扶贫“双到”工作中,同心协力,体现出了联合“作战”的威力。  相似文献   

17.
苏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从80年代开始,苏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为专家、学者乃至广大干部群众注目,并形成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早在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就说:“我感觉到苏南这个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格,可以称为一个‘模式’,我所说的‘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或经济发展的路子”。苏南物质文明成果的取得,是多种要素组合的结果。但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苏南模式中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笔者通过对太仓市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谈谈对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湖南省衡南县南乡边陲的山区有一个出了名的贫困小镇叫柞市镇。历来凡有国家干部被组织上安排来这里工作的,常会被人戏之谓“充军”。可是,八年前一个从部队复员的青年却宁愿放弃父亲为他在某大城市已经张罗好了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到了家乡这个贫困的小镇,干上了农经这一行。他就是去年被老百姓评选为“农民喜爱的干部”之一——镇农经站站长周克柱。几年来,周站长足迹踏遍全镇25个村共498个自然小组,把政策带给了百姓;把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改善了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为贫困家乡农村的经济发展谱写了一曲“保驾护航”的颂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试图以一个全新的理论构架——“孤岛”模型,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进行解释。并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地域空间的封闭性而导致经济、技术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封闭性,从而使其跌入了一个社会经济封闭发展的“孤岛”陷阱。要使其跳出这一“陷阱”,一是要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遏制对生态的破坏;二是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三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自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改变贫困奔向小康──霍邱县韩冲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袁志军,陈学琪,徐力安徽省霍邱县韩冲村自1992年以来,经济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由一个被人们称为“寒心村”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进村。─—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该村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