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伊犁河谷区霍城县北山沟灌区萨尔布拉克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土地整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入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将土地整治引起的生态系统价值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案例研究区域土地整治后由耕地和农田基础设施用地增加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为528.84万元/年,而由其他草地和裸地面积减少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量为380.23万元/年,二者相抵后,案例区由土地整治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48.62万元/年。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研究区各土地类型的ESV和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均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计算得到2013年安徽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估算2009~2013年庐江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除耕地以外的非建设用地的减少,而建设占用是这种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尤以2012年度为甚。(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年递减,总减少量约为5490万元,年均减少约1373万元。其下降主因是水域、湿地、林地的减少。(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集中在水域、耕地和林地之中。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研究——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解决土地利用中生态效益的量化问题,从空间上显示生态效益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方法、USLE模型、风蚀流失量统计模型。研究结果:研究区伊金霍洛旗1990年与2000年相比生态价值减少约2.1亿元,与经济增长呈相反方向,但是空间分析表明该地区大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局部地区减少严重。研究结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更有助于把握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替代工程费用法等研究方法,核算了三峡库区重庆段的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价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森林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802亿元/a,其中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为203万元/a、减轻泥沙淤积的价值为1196万元/a、土壤肥力保持价值为14.662亿元/a。为正确的核算三峡库区绿色GDP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徐州土地利用变化很大,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利用徐州1994-2002年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4-2002年徐州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余类型的面积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6.14%,林地面积减少了8.42%,该区域人文景观的影响已超过了自然景观.1994-2002年徐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74.35×108元/年,水域面积增加和未利用地向林地、园地转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分析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序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城环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特征,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提供科学价值。结果表明,大连市甘井子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10%,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7%;2000~2006年甘井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态势,6年间增加2 600.91万元,2006~2009年呈现减少态势,3年间减少679.36万元;除林地外,其他土地利用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以1985年土地概查、1996年土地详查、2009年二次土地调查为数据源,参考Costanza和谢高地2007年修订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系统分析了黑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9年全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8110340.48万元,其中...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重新审视绿色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应用于北京市通州新城的案例研究,度量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GIS技术、比较分析法。研究结论: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相关生态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州新城案例研究表明:通州绿色空间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等非物质性生产方面;农田是通州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1年的47.4%下降到2004年的41.2%,林地贡献率则由14.7%提高到22.7%,其他各主要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比例随面积的增减也有显著的变化;河流湿地在提升区域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的贡献突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对建设通州“滨水宜居新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慈溪市1999—2005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及更新调查数据,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计算法。研究结果:研究区1999—2005年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耕地基本不变,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却随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研究结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一定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提高用地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了固碳制氧、净化空气、气候调节、蓄水能力、水土保持、农业观光旅游等6类指标,采用市场评价法、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等定量化评价章丘市绣惠镇土地整治项目区整治前后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整治后项目区生态效益比整治前增加了163.53万元,在所选定的6个指标中,除蓄水价值减少外,其余各项生态价值均增加,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增加项目区的生态效益,但也要警惕生态系统的逆向发展。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以及后期管护阶段,要将生态效益理念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中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土地伦理观是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已主义,转变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人地共荣发展观.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生态原则和健康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建设策略主要有:(1)树立生态意识、合理利用土地;(2)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3)逐步完善土地法规.  相似文献   

12.
以收益还原法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土地使用权年限和还原利率、地价评估误差以及土地纯收益间的关系,通过实际计算与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出让年限.并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对土地实际使用过程中因土地使用年期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方法虽然能反映当前农业生产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水平,但它无法完整揭示土地利用背后的经济关系。为克服这个缺陷,作者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两部法,将土地利用总系数(即土地利用实际系数)分解为反映土地利用能力的土地利用能力系数和反映农民利用意愿水平的土地利用意愿系数,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关系。应用两部法,对我国15个省的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地实际利用水平与能力水平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的首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人口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中国实行了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GDP弹性系数,但是并没有解决上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新时期,人口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渐趋增强,上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亟需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首位,在此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为进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但在土地管理中存在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大量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农民围绕土地权益而发生大量纷争,为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权,建立基于国有士地发展权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县级“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基础,而分类的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及归并土地利用的各项功能。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生用地"两级续分分类体系。研究结果: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将县域土地划分为17个类型,提出了"三生用地"的数量结构与组合结构两种分类表达范式。以南安市丰州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研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8.94%、19.07%、77.29%,涵盖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6种用地组合模式。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一致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的沿江地带,而与生态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互补性且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吻合度较高,说明所建构的分类体系与表达范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利用分区管制具有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目标分解的双重作用,保证了综合规划长期战略与日常土地管理之间目标转换。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综合规划指导》的解读,对土地利用分区管制的组织、实施、评价,及其与土地分割和规划土地用途的衔接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加利福尼亚州的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政策实现了综合规划宏观目标与微观管理的转换,同时保证了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分割、规划土地用途之间的一致性。这对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日常土地管理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