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河南省滑县410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感知利益、社会网络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感知利益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且感知经济利益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感知生态和社会利益;(2)社会网络对农户质量耕地保护行为有正向影响,且宗族性网络较朋友圈网络影响更大;(3)宗族性网络能够通过对感知经济利益的显著影响,促进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发生,而朋友圈网络能够通过对各维度感知利益的显著影响促进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发生;(4)上述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形成路径中,不同年龄代际和耕地经营规模的农户群体存在差异。研究结论:在推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进程中,要注重强化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的利益感知,充分利用和拓展农户的社会网络。此外,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年轻化和经营规模化,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农户感知利益和社会网络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产能理论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路径,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试算。研究方法:Thornthwaite Mernoriae模型、指数和法、逐级修正法、收益还原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1)耕地产能是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形成的重要基础,基于产能理论开展耕地资源经济价值核算可以有效反映耕地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水平;(2)价值整体空间分布与耕地质量和产能大体相同,呈现出中部鄱阳湖流域向周边逐步递减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符合江西省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实际;(3)本文核算结果与基于耕地流转租金收益的传统收益还原法核算结果无显著差距。研究结论:基于产能理论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路径不仅能有效反映出耕地质量和产能对价值形成的基础作用,还可以客观反映出研究区域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完善耕地资源资产经济价值核算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与优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模型探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测算与优化途径选择,为加强与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数理分析与计量方法。研究结果:(1)2004年以后土地资源部门收益差距比规模配置欠优导致的配置效率损失更大;(2)部门收益差距效率损失增大导致了土地资源部门配置效率损失增大;(3)中、西部建设用地边际收益小于东部导致了建设用地空间效率损失。研究结论:(1)通过测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能够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途径;(2)当前提升农用地边际收益和重点提升中、西部建设用地边际收益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耕地质量管理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全面掌握和动态监测耕地质量状况,能够为继续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从当前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现有专项工作成果和技术条件分析了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的可行性.进而从调查单元划分、指标体系确定、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等环节提出了耕地质量调查技术途径.通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并应用县级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信息化和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护.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逐步改进占补平衡方式,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政策,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要求数量对等,质量相当,而且平衡管理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在此背景下,补充耕地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深度均发生变化。本文以广西农垦耕地后备资源和提质改造资源调查为例,通过建立最小限制因子评价体系,构建基于GIS、RS、随机抽样调查、正态分布原理推定等调查方法对耕地后备资源和提质改造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广西农垦补充耕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空间分布情况,提出开发利用建议,为广西农垦补充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保证其数量和质量不减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首要前提。本文以榆中县北山片区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耕地撂荒的因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研究耕地撂荒再利用模式,力争为该区域耕地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耕地客观条件路径系数为0.03,农户家庭特征路径系数为0.09,政策配套路径系数为1.23,并通过绝对适配度指标、相对适配度指标和精简适配度指标的检验,说明这三种因素对农户耕地撂荒意愿度具有显著且正向影响;(2)建立以特色乡村产业为基础的特色乡村合作社,可以增加耕地流转数量、提高耕地利用率,是榆中北山片区撂荒耕地再利用比较可靠的一种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视角,解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演化时空过程,探究耕地利用合理区间,分析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针对性优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方法:最小人均耕地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行星边界框架。研究结果:(1)粮食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呈现“略有盈余,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盈西亏,梯次变化”;(2)生态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总体处于较显著的赤字状态,生态赤字呈“由升转降”的波动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西平东亏,中部优化”特征,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已远超行星边界范围;(3)湖南省耕地利用规模应控制在3.79×106~4.23×106 hm2。研究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核心问题不在于数量不足,而突出表现为耕地利用程度减弱、粮食播种占比低且持续波动、耕地产出能力不足,其耕地利用质量亟待提升,利用结构亟需调整。分区分类调控是实现湖南省耕地科学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开发中的价值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耕地资源开发将使这些价值全部丧失,如果这些价值不能得到合理补偿,必然会对耕地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当前政策体系中,耕地资源开发中的耕地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补偿,这也是我国当前耕地过度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耕地过度流失,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耕地价值得到合理补偿.  相似文献   

10.
从耕地外部性角度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耕地占用税的功能定位,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角度出发阐明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占用税设立的标准应实现基本的功能取向,包括保护耕地、遏制土地不合理利用、实现耕地外部效应内部化、为农业发展筹集资金、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等方面;(2)各省市耕地占用税占农地取得成本、建设用地出让平均价格比例差异性较大;(3)耕地保护作用日益凸显,但仍受到执行效果不显著、税率调整频率偏低等问题的限制。耕地占用税对耕地保护具有可行性,强化耕地占用税对耕地保护的约束力,宜从改进计税依据、合理确定税率、突出税收的主导地位、改变税收隶属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应用于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和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划定的方法,并在阐述确定耕地等别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耕地限制类型与中低产田改造类型进行对应,制定了"最大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第二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最小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的耕地等别限制因素组合命名规则,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按此规则命名表达,在划定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的同时,方便把握耕地质量改造方向和时序安排。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的划定方法是,提取监测成果中高等别耕地、等别提升耕地与规划基本农田重合的部分提取出来,删去其与规划为非农用地重叠部分,将其集中连片的部分,其与土地整治规划区一起划为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划定的方法是,提取监测成果中低等别耕地和等别降低耕地,删去其与规划中非农地重叠部分,然后根据耕地等别限制因素改造的难易程度,将其中含有较易和中等改造难度的限制因素类型的耕地列为质量重点提升耕地,将其集中连片的部分与土地整治规划区一起划定为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  相似文献   

12.
做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对摸清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于2015年首次开展了耕地质量年度监测工作,文章在广西已有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技术流程和方法,并就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探讨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广西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耕地资源调查方法存在投资大、历时长等问题,不利于耕地现势性数据的快速获取,基于3S集成的耕地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基于Arc GIS平台构建了耕地动态监测应用管理系统框架,研究了系统结构、数据库和算法库的设计方案,提出了遥感影像解译、耕地变化信息获取和数据库建设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实现耕地变化信息的自动化获取和对变化信息智能化的决策判断提供了系统框架支撑。以济源市2009~2012年耕地变化情况为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通过GIS处理与系统分析法对研究区耕地在数量、质量、性质和位置上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监测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的智能化应用,为政府决策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政策、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提高了耕地监管技术的信息化水平,推进了国土资源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耕地后备资源的三项特性为依据,将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分为2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五类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现代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进行了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现状调查。  相似文献   

15.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补充耕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分依赖于土地开发的条件下,认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以及补充耕地的潜力,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限制因子法"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增耕地率和等级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分析规划期内(2011~2020年)黑龙江省嘉荫县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类型上占补平衡需要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结果]嘉荫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25 838.36hm~2,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北部以其他草地为主,西南部以沼泽地为主,其他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布比较零散;从类型上看,嘉荫县沼泽地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其他草地。为满足耕地数量、质量和类型上的占补平衡,至2020年最低需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0 683.83hm~2,最高需要开发12 426.34hm~2;其中补充旱地、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分别为10 513.35hm~2、163.78hm~2、6.71hm~2,且消耗时间小于15年。[结论]研究明确了耕地后备资源补充潜力,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自身存在限制因素是阻碍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定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依托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项目,以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结合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成果,确定了影响耕地质量的9种限制型:排水限制、质地限制、水分限制、障碍层次限制、污染限制、酸碱度限制、有机质限制、灌溉限制以及剖面构型限制。应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以全局可比的无量纲形式反映出限制型的制约程度和自然等别提升潜力,从而计算出耕地质量限制型谱序,对确定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安县存在12种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组合类型,其中2~5等地以酸碱度限制、酸碱度-水分限制和水分限制为主,6~7等地以酸碱度限制、灌溉限制和排水限制为主。依据确定的耕地自然等质量主导限制型,可以针对不同等别的耕地采取对应的质量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形势下"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开展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分析,对优化区域农业结构与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类型的前提下,通过对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了解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与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空间分布情况;同时结合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分别从数量、质量及类型方面分析2011~2020年间芜湖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根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对策措施;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基于区域"占补平衡"与"异地代补"的政策建议,从而为解决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合理开发区域耕地后备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质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为发挥监测预警体系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耕地质量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系统分析法综述了耕地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着重对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回归分析模型三种耕地质量预警模型进行阐述。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具有实时、动态、全方位的监测与预警功能,对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方法、周期、模型和理论实践探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还需要借助应用大数据,以期为耕地质量精准化监测预警提供实时的数据及模型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以期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河南省土地变化特征,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河南省土地空间利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耕地、水域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土地空间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之间的变换。由土地利用综合区可知,不同土地类型转换过程中,草地是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结论]河南省的各类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因此,有必要加强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