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蚕桑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丝绸文化意义重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镇江市蚕桑业受生产安全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新常态下,蚕桑业应重点围绕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在种质创新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让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发展现状蚕桑生产继续下滑。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仅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方志资料,分四个时期描述和分析了从清朝入关到解放前夕三百年间陕西植棉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清代陕西植棉业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陕棉种植经历了一个由关中向南北普及的过程;后期是陕棉生产的大发展时期。清代陕西植棉业的发展与清朝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提倡有极大的关系。但是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纱的侵入对陕棉生产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清末民初到抗战前期是陕西植棉业的持续发展时期。抗战期间的陕棉生产,在国统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国民党政府的行政干预,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及其周围地区则创造了中国植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通过对近三百年陕西植棉史的考察,最后得出陕西植棉业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棉花商品率一直很高;二、棉花生产一直持上升趋势;三、政府的棉花政策对棉花生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发生了前盛后衰的显著变化,元代前期蚕桑业发展迅速,中后期急剧衰退。造成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并非棉花推广的取代,气候变化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元代前期气候温暖,中后期发生突变,从此进入近600年的寒冷期。在气候剧变的影响下,空前剧烈的灾害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蚕桑业,持续寒冷的气候显著降低蚕桑生产的效益。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由盛转衰,并由此彻底失去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汉蚕桑业的产业重心集中分布在东方地区。然而在周人耕织成就的基础上,秦人在西北地方的经济开发,其实也包括蚕桑业。秦地蚕桑业的繁荣,在汉代得到继承。“织女”崇拜的早期表现,即昆明池边的“石婆”雕像,是有实证意义的文物存在。《氾胜之书》中相关信息,也提示了关中地方蚕桑业发达的历史现象。文物证明又有出土鎏金铜蚕等。这一发现反映与葬制有关的民间礼俗,也可以理解为蚕桑业关系社会财富积累的体现。有关关中地区蚕桑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准的考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时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至清代中期,蚕桑业在全国其它地区衰废不举,而在江南地区却趋于繁荣。江南蚕桑业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交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蚕桑业利润较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轻赋税负担,当地很多农民改稻种桑。其次,国内外市场蚕丝需求量的增长,刺激江南地区扩大蚕桑生产。再次,当地的水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荡田及旱地的开发,促进了桑树栽植。最后,以蚕月禁忌和蚕神祭拜为主要内容的尚桑重蚕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蚕桑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古老农区陕西的农书撰著在陕西及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地区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学术文化的发展变化为背景,论述了明清陕西农书的种类、内容、特点及繁盛原因;并从农学思想、耕作栽培、地下水资源开发、农业机械、蚕桑诸方面,概括和肯定了陕西明清农学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金融风暴影响下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蚕桑业的主要基地,是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广西蚕桑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国蚕桑业中异军突起,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一,蚕桑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的蚕桑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民国前期蚕桑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第一,民国前期蚕桑业的改良,与中国蚕桑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倡导与推进是分不开的,许多蚕桑科教工作者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献身于振兴祖国的蚕桑事业,“其有助于我国蚕丝业之改进甚巨”。第二,蚕桑改良工作的实效为广大蚕农所耳闻目睹,从而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欢迎与密切配合。第三,文章论述了民国年间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有助于中国蚕桑业改良和发展的措施,并且具体分析了国民政府所实行的蚕丝统制政策,指出其在加重了对蚕农的控制和对中小民族资本企业的压力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蚕桑管理体制逐步集中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蚕桑改良的推广和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乾隆年间,陈宏谋在陕持续推行蚕政,曾使陕西蚕桑业出现一度繁荣的趋势。文章在整理《培远堂偶存稿》《先文恭公年谱》《豳风广义》及相关地方志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陈宏谋推行蚕桑的具体措施、技术传播、蚕政效果,同时讨论陈宏谋与其蚕政重要参与者杨屾的交往。整体规划协调,因利诱导,注意蚕桑技术的引进及本土技术力量的成长等因素促进了蚕政的发展;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战争因素,技术发展后续乏力等则影响蚕政的持续发展。陈宏谋与杨屾是蚕桑实践的坚定合作者,二人在学术理念和视野上则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正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五项要求,奋力谱写陕西分行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农发行陕西省分行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秉承家国情怀,自觉提升站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五项  相似文献   

12.
<正>蚕桑是我国传统的农副产业,其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创汇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左右,近三十年来蚕桑业就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落,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江苏省桑园面积也从高峰期的  相似文献   

13.
张晓明 《农业经济》2007,(11):17-18
陕西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但由于新农村建设尚处于启动、摸索的初级阶段,必然会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因此,应深入探索促进陕西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初,陕西关中地区迭经旱荒侵袭,农家役用牲畜数量锐减,鉴于恢复农村经济的需要,陕西省制订了马种改良繁殖计划和民家役畜配种相关规定。抗战时期,为了增加生产动力及充实军备起见,陕西农业改进所和国民政府农林部通过购运种马、设场配种、举办种畜比赛会等措施推进关中役畜繁殖工作,对抗战时期农业生产、后勤运输、军用马骡补充及乡村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战时频繁征调及草畜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存在,抗战开始直至解放前夕,关中地区役畜供求紧张状况未能得到彻底缓解,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和加入WTO后对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蚕桑业、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少华 《中国农史》1998,17(4):97-100
本文通过对太湖地区农书传承的研究,表明太湖地区的农书传承为《齐民要术》的传世、区种法的总结和蚕桑业的推广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太湖地区的农业发展;同时太湖地区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也为此地人士总结农作经验,撰写各类农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代苏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在其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但本文的研究证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农业收入亦占农家总收入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18.
陕西果业是陕西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产业,推进陕西果业的发展需要提升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目前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大力推进社会中观经济管理组织--果业协会的发展是推进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果业协会通过对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通过培育、带领果业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化生产过程,极大地推进了陕西果业发展,起到了做强做大陕西果业的作用,大力扶持果业协会的建设是振兴陕西果业的必由之径.  相似文献   

19.
江南无锡本非蚕桑之区。鸦片战争后,世界市场对生丝的需求,促进了无锡蚕桑业的发展。随着国外丝织机器的改进,对丝质要求的提高,上海、无锡等地机器缫丝业应运而生,茧行、茧栈随之出现。本世纪20年代无锡成为全国最大的茧市之一,成为江、浙、皖、鄂、鲁等省蚕茧贸易中心。茧市的形成,促进了蚕桑业的扩大。农民出售鲜茧给茧行,解决了无锡农民手工缫丝技术低及蚕丝业与农业争夺劳力的矛盾。在丝厂的倡导下,农民改良了蚕种,提高了蚕茧品质。早期的茧商成为无锡丝厂的主要创办者和经营者。茧栈的出现,使丝厂减少了运营资金,分散了风险,增加了融资渠道。茧市的形成,在促进无锡农村市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无锡成为区城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