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巨灾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农业巨灾风险损失,但却未建立起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和巨灾损失补偿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这凸显了我国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现代保险管理农业风险.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的重大决心。  相似文献   

2.
农业因其生产的特殊性而极易遭受巨灾风险,建立适合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与制度一直是世界农业保险发展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型的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巨灾债券来实现了风险的有效分散,目前,我国具备发行农业巨灾债券的可行性条件,要全面构建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还需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监管机制、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建立健全、精算技术体系与信用评级制度的支持,将巨灾再保险和巨灾债券相结合,充分转移农业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3.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一、农业保险风险的特殊性和经营技术的复杂性1 农业保险风险的特殊性。保险理论对理想的可保风险的要求是 :风险发生的偶然性、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事件或风险单位的独立性和无巨灾损失的发生。但是 ,农业保险的风险具有特殊性 ,难以满足理想的承保条件。首先 ,农业保险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难以控制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次 ,农业风险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地域性 ,在同一风险事故中 (如旱灾 ) ,许多投保单位发生损失以及损失的程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使农业风险很难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最后 …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为有效应对巨灾风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浙江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相似文献   

5.
2012我国出台了《农业保险条例》,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奠定了基础。广东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主要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包括热带气旋、洪涝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急需建立完善的巨灾损失风险分担机制。巨灾基金是分散巨灾风险的重要形式,国内部分地区,如:上海和浙江等地都建立农业政策性衣业保险巨灾基金。本文在分析广东农业风险的基础上探讨了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基金的规模测度,同时分析了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表示,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意见》还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巨灾保险和农业保险非常重视,有关农业巨灾保险的解决问题应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声音     
“必须对农险业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加以重视。”——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 背景: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保险迅速增长,实现保费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3568%。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农险业务也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制约因素。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不健全,巨灾损失基本上完全由农险经营主体承担,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利于农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当前亟待建立起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与农业再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8.
巨灾除了给人们生命带来威胁外,最大的危害就是农业。在我国近段时间多次发生巨灾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现状,分析了传统再保险的优越性与不足和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在我国切实可行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学的避险理论应用于保险将会是农业巨灾保险的终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巨灾除了给人们生命带来威胁外,最大的危害就是农业。在我国近段时间多次发生巨灾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现状,分析了传统再保险的优越性与不足和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在我国切实可行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学的避险理论应用于保险将会是农业巨灾保险的终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水旱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严重的旱涝灾害极易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的系统性风险。为从定量视角分析不同级别水旱灾害的风险损失,本文收集了1978年~2010年12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水灾与旱灾成灾率数据,构建了灾害波动测算模型,获得粮食主产区各年份水旱灾害的波动系数,并依据波动系数值对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进行分级与评估,最后针对农业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从目标、思路和工具创新三个层次给出农业保险风险分担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比较高,一旦发生巨灾会直接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巨大损失,本文从我国农业保险入手,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巨灾保险管理制度和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巨灾除了给人们生命带来威胁外,最大的危害就是农业.在我国近段时间多次发生巨灾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现状,分析了传统再保险的优越性与不足和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在我国切实可行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学的避险理论应用于保险将会是农业巨灾保险的终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探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峰 《农业经济》2008,(5):93-94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与国际上大灾风险主要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担化解的做法不同,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援助和生产自救进行,有关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保险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必需改革目前的保险体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救助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新途径,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农业保险公司层出不穷。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体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保险方式灵活化、保险品种多样化特征,同时也存在着法律制度缺失、不良选择和道德失信、补贴资金见底、巨灾风险规避式微等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农业保险的法律规章制度,做好农业保险行业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应对体系;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科学化管理水平,以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完善确保实现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巨灾风险,严重影响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目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表现为政府大包大揽,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新型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的政府责任包括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健全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强化巨灾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打造农业保险体系,结合我国国情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业长效、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农业保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也是结合国内农业发展实际而推行的重要战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农业巨灾保险机制;丰富农业保险品种,增加可保风险的种类,推进农业保险再保险降低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扩大有效需求,适当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全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就今年来说,春节前的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灾害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最近南方暴雨不断,连续的暴雨也会隐含着巨灾风险。巨灾风险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巨灾风险,本文从保险和风险管理的角度论述巨灾风险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现实来看,仅2008年,我国先后经历了南方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8.0级的特大地震灾害、南方的洪涝灾害等。这些都给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众所周知,大多数的自然灾害最直接的受损者就是农业,关联损失者就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我国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滞后,灾后恢复重建基本上靠国家财政和民间捐助,对损害的补偿只能是低层次、小范围的,无法依据一种切实可行的体系来分担赔偿。《中国的减灾行动》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探索了关于建立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巨灾风险基金作为农业巨灾保险的核心制度,是农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备受重视并已试点实践的农业巨灾补偿方式之一。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应有的理论属性和制度特征,从制度演变角度探讨了我国推行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制度的基本逻辑,并提出了设立我国农业巨灾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巨灾保险作为农业保险的重要部分,对农业巨灾风险有很好的规避与补偿作用。本文以现有的文献为基础,归纳并梳理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问题成因,参与农业巨灾保险市场交易的主体行为以及我国农业巨灾保险运行机制等相关问题,为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后续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