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因矿区扩大生产规模引致村庄和人口迁移对于矿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以山西省平朔矿区为例,结合其开展的三次村庄和人口搬迁,通过1987年、1996年、2001年、2005年、2010年的陆地卫星TM影像数据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1987-2010年,平朔矿区:(1)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均呈上升趋势,但因受到矿山生产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各异;(2)矿坑、剥离区、边坡三类景观的形状指数呈上升趋势,复垦地呈缓慢增长趋势,建设用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边坡、矿坑、剥离区、矿山复垦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先升后降,整体呈上升的复杂态势;(4)各景观类型的聚集度指数缓慢增加,而分割度不断下降。研究结论:由矿区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的村庄和人口迁移,对于平朔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直接的主导因素,矿区生产规模扩大的需求和规划才是直接的主导因素。因此,重要的是应当在矿区生产发展规划中加强对矿区生产与人的生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统筹力度。对于已建的矿区而言,通过加强人、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划和调整,在矿区重建、矿区土地复垦、经济转型发展中,仍然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现有矿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景观分区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研究内容: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2012年的类型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研究。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结论:(1)从类型尺度分析,景观面积指数与平均斑块面积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余景观类型均减少;各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增加;分维数表现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增加,其余景观类型分维数均减少。(2)从景观尺度分析,除蔓延指数减少外,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均增加。(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2009~2012年间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程度向中等水平发展,受地形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均呈现西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趋势;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水平表现为青龙镇、八道河镇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都山林场与祖山林场由于其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某一层面来讲,煤炭开采和土地复垦均会对土地景观格局带来不可逆的影响,且其生态效益也会发生一定转变。为了实现平衡生态的目标,需要积极探索矿区土地景观的格局演变以及生态效应。论述了矿区土地复垦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效应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索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WA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8年,平朔矿区整体上的水土流失程度加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包括排土场在内的矿区中部。(2)景观各子流域的斑块密度、边缘面积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大小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连通度、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和回旋半径标准偏差变化较小。中部矿区和西部城区斑块变大,斑块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不均,破碎化程度变小。(3)所选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其中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能力最强。研究结论:景观指数能有效表达水土流失,应合理规划,使景观格局向着抑制水土流失的方向发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我国矿业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土地复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环境问题已成为矿区建设生态绿色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治理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势在必行,矿区土地复垦是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步骤.矿区复垦分为采空区复垦、塌陷区复垦、废石场复垦、尾矿库复垦等四种类型,应针对每种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和复垦措施.矿区土地复垦的关键是正确评价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6.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脆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脆弱性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降低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榆林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从景观适应度和敏感度2个维度构建景观格局脆弱度,获取了景观脆弱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并探讨了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度及转移类型对景观脆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5年,榆林市未利用地、水体、耕地减少,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增加。不同景观类型相互融合,景观优势度降低,破碎化、均匀化、多样化趋势明显。景观格局脆弱性空间差异较大,北部风沙草滩区脆弱度高且上升明显,中、西部脆弱度低且有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南部以中等脆弱区为主,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利用程度、变化速度、转化类型等与景观格局脆弱性密切相关,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使区域景观格局更为脆弱。加强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防止林地碎片化是降低生态脆弱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基于2010—2016年的景观类型数据和农用地整理数据,分析农用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动态和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方法:单一变量法,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研究结果:(1)2010—2016年间通过农用地整理工程增加的耕地主要在海拔高于300 m的区域;(2)农用地整理工程中的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园地和林地,也有部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由于村庄合并或矿区土地复垦等原因被整理为耕地;(3)每一种农用地整理工程类型都是一种风险源,其释放的风险压力主要有景观单一化和景观破碎化两种;(4)2010—2016年建溪流域的生态风险值介于2 386.11~2 394.76,2010年后生态风险指数逐年降低。研究结论:本文对大尺度上关于农用地整理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优化设计和农用地整理设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下游山东段不同类型的湿地资源,借助Arc GIS和Fragstats等软件,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和干扰度指标入手,分析1980—2015年不同经济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东段湿地总面积先减少,2000年后逐渐增加,总体减少72.85平方千米;水库坑塘面积增长最多,增加143.92平方千米;滩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113.86平方千米;湿地转化为耕地的现象显著;鲁西南农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湿地面积减少幅度大,济南都市圈内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干扰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经济类型区的景观干扰度排序为济南都市圈>鲁西南农业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流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煤矿区开采占用了部分农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塌陷土地的形成阻碍了矿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影响了矿区的稳定,引发了矿区生态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片面强调了煤炭资源的重要性,忽视了耕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功能,忽略了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村村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错过了塌陷土地利用治理的时机。自《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起步晚,理论落后于实践,重工程、轻理论研究,重数量、轻质量现…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以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高水平安全格局内可开展适当的开发建设,但应控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发挥其生态隔离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有利于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综合需求,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矿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以改善矿区景观格局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利用RS数据,采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87 — 2008年间,斑块连通度、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指数减低,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但耕地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最大,耕地的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水域用地的面积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边缘密度增大和连通度降低,主要原因是采矿造成农地塌陷、地表积水、部分塌陷地被复垦为鱼塘用地等。为此,提出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模式和生态修复措施,加大对矿区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底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评价多集中关注于经济效益评价,对生态效应的评价较少,更没有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中。该文从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出发,结合宏观的景观格局与微观的生态过程,选取了斑块个数、破碎化指数、景观隔离度、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物质循环速率、干扰频率和土壤质量8个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应评价体系,运用归一化方法对评价指标量化,并结合天津市七里海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土地整理项目在景观格局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优化,斑块个数减少,破碎化指数降低,总体景观隔离度降低,但局部区域由于修建水泥道路导致隔离度增加。在生态过程方面,植被覆盖率提高,但呈现季节性,生物多样性降低,物质循环速率和干扰频率增加,土壤质量有较大提高。总体上,土地整理项目取得了耕地面积和土壤质量改善方面较好的效益,但在生态系统方面受到较大干扰,带来了负效应。今后需要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从生态学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态势与重点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为提高土地生产承载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持续、动态的系统工程.从国家的战略部署、目标的现实转变、统筹城乡与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战略需求,指出了当前土地整治应从完善整治规划编制体系、建立监测-评价-调控系统、推进整治制度创新、加强生态景观建设整治等4个领域来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管理从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转变中,土地整治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与生态功能优化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方法]文章以徐州示范为例,在城市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异质性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索城市规划区城乡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路径;运用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理念,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从市域与城市规划区视角,合理配置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景观组分,进而优化区域绿地生态网络。[结果]研究得出2005—2015年研究范围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消失,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加,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快速推进,林地面积占比大幅度增加;地表覆被变化直接表现为景观格局的快速破碎化和景观多样性的下降,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急需提高,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也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重点提出了强化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完整性与连通性,挖掘潜在生态功能等的区域绿地生态网络一系列优化方案。[结论]文章为研究区及延伸的城乡区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role of agroecosystems in maintaining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 using selected indicators and indexes in Central Italy. The study focuses on analysing ecological system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terms of land cover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We us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heterogeneity to determine the ecotone types and patch characteristics and gather useful information based on ownership (private and public areas) and altitude (plain, hilly, and mountain area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ivate areas had major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which increased both the presence of ecotones and land cover diversification. There was a higher level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land cover diversification in plain and hilly areas, where agriculture was mostly present. There was also an increase of margins and/or hedgerows. Publicly owned areas generally had permanent land cover types, such as woods and pastures with low human influence, that induc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vately owned areas we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cultivated land with high human influence that requires careful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However, most important ec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ecotones, occurred where human land use intensity was at its highest level (plain-hilly areas and private ownership areas), and this could help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Central Italy, there is an acceptable level of 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achieved by integrating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types of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农村景观生态格局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格局优化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为样区,设置4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通过8个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阻力对各情景设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不同景观组分别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基准情景、生态情景、发展情景、综合情景)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遴选最佳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样区耕地景观占比最大,这有助于促进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样区较高程度的景观破碎化与较差的景观连通性对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比较4种土地利用情景,综合情景的生态源面积大于其它3种情景,且生态源的分布情况也较其它3种情景均匀;在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时,综合情景下的物质、能量及物种的流通性也较其它3种情景强;而且,综合情景下的生态节点跟其它3种情景相比,无论是在功能数量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更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北戴河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北戴河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试图找出其格局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以期为北戴河新区制定耕地保护对策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选取景观指数建立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北戴河新区1991年、2001年及2013年的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景观生态安全重心变动轨迹,进一步分析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研究表明:1991~2013年间,1991年为0.647 6,2001年为0.593 9,2013年为0.527 6;其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加剧导致耕地景观连通性下降,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程度分布不均衡,各安全指数级别出现相互转化的现象;耕地景观生态安全重心总体呈现向东北部移动的变化规律,1991~2001年移动距离为4.06km,2001~2013年动距离为1.43km。[结论](1)北戴河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从1991~2013年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不断增大,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2)北戴河新区的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空间分布不均衡,安全程度不稳定;(3)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耕地安全的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是国家沿海土地储备战略。国内外沿海滩涂围垦开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当地海岸特定地貌条件由陆向海围垦,而构筑离岸式人工(半)岛,突显人文品牌特色,是现代沿海匡围布局的发展趋势。辐射沙脊群大规模围垦布局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本项研究将综合考虑地貌动力特征、围堤安全、景观、生态环境、港口航道等因素,为政府及围垦部门提出可供参考咨询的辐射沙脊群近期匡围工程总体与分区布局优化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开发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连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斑块数、斑块分离度、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尺度对大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景观是大连地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次,林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水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比例较小。(2)城乡用地景观的斑块数最多,其次为林地;旱地景观斑块分离度最小,为0.03其次为林地景观,为0.08;沼泽景观的斑块分离度最大,为2.06。(3)大连市的生态环境指数为0.43,与辽宁沿海其他城市相比较,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 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 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46%、49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 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 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