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池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河池市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采用河池市2001~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对河池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建设用地增长的社会驱动力.结果表明:河池市建设用地总体上逐年上升,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长最快,水利设施次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庆城市建设用地演变对于促进大庆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大庆市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间节点的Landsat 8的遥感影像,依托ENVI、Arcgis、91卫图技术处理4期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并结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设用地统计数据进行校正。研究发现,大庆市15年间城市土地扩展方式从单一方向到多方位演变,且以外延式扩展为主,"摊大饼"特征比较明显。城市主要扩展方向经历了"北拓、东移、南进"的空间转变过程。其城市建设用地演变主要受国家和地方政策影响,此外还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无锡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无锡市1990~2008年建设用地统计资料,对无锡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灰关联度模型,对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无锡市建设用地呈高速扩展态势,扩展合理性正逐步提高,建设用地多样性程度提高,用地结构趋于均衡;通过驱动力分析发现,道路长度扩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运营车辆数增加是造成建设用地扩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出199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3个特点:一为特大城市数量和用地总量持续增加,用地增速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协调;二为特大城市人均用地呈波动变化,市均用地则持续增加;三为特大城市用地结构中国林绿地和铺装道路面积明显增长;分析了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改善和社会因素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年末实有铕装道路面积的增长;为了今后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政策来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和驱动力。研究方法: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收益的不同是土地用途转化的最直接驱动因素;新增建设用地仍然是拉动和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提出了应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平衡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措施对策。研究结论:为调控中国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剖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揭示出经济利益驱动、经济发展驱动和政策引导驱动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因子。针对分析结果,系统地提出完善流转运作机制,培育流转服务体系,健全流转监管体系等对策建议,以助推集体建设用地高效流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构建基于结构绩效、经济绩效、公平绩效、环境绩效的建设用地供应绩效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十二五\"期间西安城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水平,判定影响绩效水平的障碍因子。[方法]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11~2015年西安城市建设用地绩效水平及因子障碍度进行测算。[结果]\"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结构绩效呈波动式上升,经济绩效贡献度降低,公平绩效有所提升,环境绩效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结构障碍度平均达到58.44%,其后依次是经济障碍度、公平障碍度、环境障碍度,均值分别为14.84%、13.66%和11.24%。[结论]\"十二五\"期间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综合绩效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旧处于中级水平。结构与经济是制约西安市建设用地供应绩效的主要方面,而公平与环境则对土地供应绩效贡献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我国及东、中和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我国的29个省份1999-2013年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张与驱动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扩张体现为趋同效应,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减少建设用地投入,反映地区差异政策的虚拟变量有利于促进建设用地扩张;2分区域来看,人口、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均为正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东部地区减少建设用地投入,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促进建设用地扩张,反映政策变迁的虚拟变量对中部地区建设用地的扩张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找出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随时间变化的驱动力,本文以青岛市2000—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依据,选取10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社会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10.
泉州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泉州市2001~2007年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通过选取与建设用地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等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软件集成等方法,分析了泉州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揭示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省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影响因子以及驱动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探索建设用地需求的内在机制以及合理配置用地有着重要意义。分析1996-2007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变化,发现内部空间差异显著,其分布格局与经济格局一致。运用SPSS软件对广东省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因子及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影响因子可以归纳为2个因子,即人口与经济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各因子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作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等因素出发,结合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土地制度因素显著影响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体来看,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地管制水平以及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模显著正相关,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程;并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加强流转的规范管理应该从多方面着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从而保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49—2000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对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而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比较收益和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它们通过直接驱动因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湖北省1952-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湖北省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趟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驱动、人口驱动、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在论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驱动力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了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因素错综复杂,用单一的回归分析法不易得到一个满意的模型。以四川省为例,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要的影响因素,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再对选择的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对影响耕地数量变化因素的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主要有四大类因素:经济发展动态因素,政策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并且指出不能只靠政策手段来解决耕地保护问题,需要通过经济、制度和科技相结合的措施才能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云南省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全域宏观尺度视角,以1999—2008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是云南省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园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年均增长速率最快,分别达2.92%、2.78%和1.36%;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快速减少,年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55%和0.47%,其中耕地大量转为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94 257.27 hm2、118 028.67 hm2和58 355.38 hm2;从土地开发利用率看,均值维持在84.73%,总体相对稳定,但又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利用率、林地覆盖率稳中略升,建设利用率逐年增加,土地垦殖率逐年放缓;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在211以上,属中等稍上水平,略呈增长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也不断提高,说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还处于快速发展期。此外,将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对耕地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耕地变化是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民人均收入和产业产值等是驱动全省耕地变化的核心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结合部耕地资源演变机理及驱动力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利用武汉市黄陂区的统计资料,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黄陂区50多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黄陂区近20年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黄陂区耕地资源的变化主要是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及耕地比较效益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