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城镇化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城镇成为乡-城迁移人口,其与无迁移经历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农村原生人口的存量和预期数量庞大,对人口的长远规划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经济指标、生活指标、养老指标三个方面研究农村人口与乡-城迁移人口二孩生育意愿,并发现有较大的差异,从完善城乡生育政策的角度,有必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而促进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与刘易斯等提出的劳动力迁移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不顾本国现实,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存在着严重的失业,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对策,托达罗提出了城乡人口迁移模型,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该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其数学形式;其次,讨论了该模型与城市劳动力供给的均衡问题;再次,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简单评价;最后,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迁移问题的若干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在农村土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突显而人口迁移又反过来影响其在农村土地权益处置的现实背景下,研究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性别差异以及迁移行为对土地权益处置影响的性别差异,为制度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7年339个城市或地区数据分析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的性别差异,构建Logit模型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其农村土地权益处置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研究结果:(1)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承包地是否自行耕种的影响比男性更大,主要是在婚姻中的女性迁移影响显著强于男性;(2)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对承包地是否转租的影响比男性略强,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时间的影响显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研究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农村土地权益保障较弱,但是女性的非农迁移对其家庭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相似文献   

5.
辽宁对人口的吸引力尚不及发达省份,而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是决定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现有的城镇建设步伐影响着全省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镇化的速度,因此亟待将辽宁沿海经济带新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迁移提到重要日程。  相似文献   

6.
1.我国目前现行失业统计指标存在两大缺陷 (1)失业统计指标的口径过窄。国际上通用的失业人口统计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而我国目前失业人口统计不包括农村人口,但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数倍于城镇劳动力人数的情况下,农村失业问题远比城镇严重,每年“民工潮”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佐证。据统计,1996年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剩余劳动力)已达1.4亿人,而城镇同期登记失业人数仅为准500万,前者为后者27倍。根据现行统计指标口径来反映我国的失业实际,显然不利于国家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将农村和城镇失业问题加以全盘考虑…  相似文献   

7.
人口、垦殖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冈 《中国农史》1996,15(1):56-66
本文以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为视角,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各种类型的垦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北宋以后,中国人口出现明显的长期上升趋势,人口压力导致农垦与山林垦伐的加剧,特别是到了清中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已有超过自然资源永载力的迹象。作者还认为人口迁移与生态环境互为因果。中国古代自东汉以来人口自发迁移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唐代以后,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北方生态系统日趋恶化,而南方还能保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相对优势增加,于是人口长期由北向南移动。南方人口大量增加以后,生态环境开始逐渐恶化,于是移民利益减少,风险增大,至清中叶这种人口的南北大迁移才大体停止下来。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大多研究隐含的劳动力同质假说不同,本文在农村劳动力具有异质性这一假定下,从农村劳动力择优转移到城镇就业的角度研究了其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关系。首先在构建农村劳动力择优性转移、城乡就业人员人力资本分布和城乡收入差距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对三者间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假说,然后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对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中发生的大量劳动力择优转移到城镇就业,其对中国城乡间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等产生统计上的显著影响,而后者又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城乡收入差距又对农村劳动力择优转移产生一定的反馈效应。这表明当前中国可能存在一种由农村劳动力择优转移内生性引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机制路径乃至循环,而这明显阻碍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9.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选取区位熵刻画居住空间分异格局,运用空间隔离指数测度迁移人口分异程度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迁移人口聚居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南京市迁移人口的集聚空间大体呈现出中心低、外围高、西北低、东南高的"扇形+散点"的分布特征。制度因素对于人口迁移聚居区形成的影响趋于减弱,而市场因素、住房因素的影响正在持续加强,人口因素是影响迁移人口聚居的基本因素,其中年龄结构分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