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测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和农村发展水平的改变,红黄壤地区近十几年来,粮食生产比较优势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粮食生产格局也在进行着新调整。本文分析了近20年来影响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变化的因素及优势变动趋势,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区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与广东粮食生产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优势与广东粮食生产发展对策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许斌比较优势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各国、一国内的不同区域,乃至每一个生产者,都力图作出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决策。反映到粮食生产中,如果某一区域粮食生产具备比较优势,农民种粮积极性就...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省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与农业相对比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既是现代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调整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改革以来,如果说中国经济体制在区域发展方面有所突破的话,那么,传统区域发展强调地区之间的平衡,而现行区域发展则采取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肯定依据资源“禀赋”的差异,带来的差别发展以及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作用。这在农业,尤其是在粮食发展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从这一角度观察,1978年以前的粮食生产低水平徘徊,由于区域差异不明显而具有同质性;而1985年以后持续几年的粮食增长乏力,则在区域间表现出不同的多种差别。总的格局是:原来传统的东部产粮区粮食生产总量尽管有所增长,但产业间不平衡发展的比较优势,导致在农村结构变迁的前提下,原来并不缺粮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已由粮食富足变为粮食短缺;中部地区则继续保持传统产粮区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期临近 ,中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也日益加快。这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 ,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也将面临降低关税、撤销非关税壁垒之后的严峻挑战。大量研究表明 :由于粮食生产具有土地密集型的特点 ,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 ,国内粮食供给并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 ,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手段中 ,发挥粮食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较非市场的行政干预手段而言 ,更符合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区域比较优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加入WTO和新世纪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对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粮食(小麦、稻谷、玉米)采用多因素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的方法,确定不同地区主要粮食品种优势度和比较优势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区相继推出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如农业部提出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这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许多专家和学者为此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将目标定位在国家层次上,以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我国农业或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问题,基本结论是中国粮食生产缺乏优势,而且,研究重点多侧重于实证分析和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主要粮油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利用以产量和规模为基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山东省六大粮油作物在各市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粮油作物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粮油作物生产的优势地区大多具备良好的市场区位条件,而且粮油作物生产的格局已开始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山东省粮油作物生产战略应稳定规模优势,扩大产量优势,强化农产品质量,协调好粮油作物生产与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粮食生产变化态势做了简要回顾,并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分别基于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动特征,结果验证了粮食生产"北上西进"的变动格局。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即使区域粮食作物总产量在全国没有优势,但仍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基于比较优势模型和GIS方法,该文分析了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区域比较优势,为全国层面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的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路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国各类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极化态势增强,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粮食主产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与中国整体层面的变化趋势相似;粮食主销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和饲料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口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下降特征。(3)各类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存在"棘轮效应";各类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对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和口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对饲料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粮食生产联动效应""挖掘粮食生产新动能""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稳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分析中国蛋鸡生产布局变动的前提下,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蛋鸡生产布局的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目前中国蛋鸡的生产布局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则,蛋鸡的生产布局正由自然性布局决定向经济型布局决定转变。同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导致中国蛋鸡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差异,今后中国应该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源及环境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蛋鸡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天然橡胶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天然橡胶生产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2004~2008年中国天然橡胶生产集中度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25个天然橡胶主产国中都处于中间位置,与天然橡胶主产区相比不具有比较优势,但与天然橡胶非主产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中国最近五年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的加权平均数为0.0848,在25个天然橡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新疆小麦生产效率及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的有效生产与供给对保证全疆粮食供需平衡和区域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麦作为新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为提高新疆小麦的生产效益和效率,促进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和新疆粮食安全,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了新疆小麦成本收益变化趋势,对新疆小麦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运用DEA模型对新疆小麦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并对新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小麦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成本收益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较高,技术进步是小麦生产效率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不高阻碍了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各地区间的小麦生产效率存在差异,但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存在地区间的追赶效应。综上所述,提出了提高新疆小麦生产效率的建议,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和栽培技术上创新和突破。结合新疆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特点、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科学地指导生产,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ses change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of grains as an aggregate commodity and major grain crops including rice, wheat, and corn, using pooled provincial and time-series data from 1980 to 2018 for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wth of TFP in the grain sector was driven by technical improvements. Moreover, the grain output and wheat production benefited more from TFP growth, whereas the growth in the usage of inputs drove the growth in rice and corn production.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laissez-faire market-oriented policy led to a dramatic fall in output while the intervention-led policy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rise in output, but neither of them fostered the growth of productivity. Conversely, the incentive-led policy in a market-oriented environment that raised the comparative profitability in grain production promoted the growth in both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grain sector. A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shifts away from agriculture in China, an appropriate support is thu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farmers' incentive in growing grain cro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优势差异,在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且不形成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增加优势作物的种植,最终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2007年中国稻谷、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效益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进行了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稻谷生产布局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优势度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了1994~2013年间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更加集中,优势省份由15个减少至12个。黄淮海区小麦生产重要性更加突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向河南、山东、河北3省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安徽、江苏等小麦生产新兴省份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促进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持续上升,但由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的小麦生产职能更加弱化,区域综合不具备比较优势。新疆受规模化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小麦生产大省,带动蒙新区小麦产量实现了增加。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及东北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持续下降,区域小麦生产呈现逐步弱化趋势。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成本收益低下、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偏小是影响小麦生产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分析,从巩固优势产区、扶持新兴产区,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适度规模化经营及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