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空心化"趋势下加强乡村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政府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走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尊重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结构,构建城乡人员双向互动流通的机制,继承和保护乡村的传统和文化,加强"田园型乡村"社区的建设,让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建立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的法律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从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乡村仍为承载我们精神寄托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城镇化"而言的。"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和内涵、生态文明贯穿全程、城乡统筹等方面。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2020年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平均每天有300座村庄在不断消失。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农业大国,乡村是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之下,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了契机。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效益是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契合点。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削弱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需要从政府调控机制和产品创新机制两个方面寻求乡村旅游在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并利用乡村价值不仅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乡愁关怀,而且是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不在高下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功能互补的关系。城市文明是农村文明孕育出来的文明,城市文明的根在乡村。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两种文明要相互取长补短。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中国城镇化的进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命题。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梳理,系统分析了发展中所面临的二元对立、政府主导与土地财政困境;并从城乡关系与工农均衡、市场与政府角色效应、制度创新与可持续理念维度综合审视了国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指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应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四化同步为价值动力,将价值承载于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三型"城镇化全新发展理念和顶层设计应坚持的发展规划原则;同时从政策层面就如何加强户籍、土地、就业、社保和市场与政府等制度与机制建设上提出了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乡村价值是维系乡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发现和科学认识乡村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价值包括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具体来说,首先,乡村具有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是乡村价值体系的基础;其次,乡村具有的生态与生活价值是生态宜居的理想空间;最后,乡村的文化与教化价值是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缺乏对乡村特点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会造成乡村发展出现偏差,为此,乡村振兴要以乡村价值系统为基础,探索提升乡村价值的途径:一方面通过农业和乡村功能的扩展,凸显其地方特色与  相似文献   

7.
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对于加快城乡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为研究案例,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等分析方法,量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均衡变动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动态发展关系。研究发现:广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耦合阶段依旧处于低水平的磨合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显著正相关,两大战略经过多年磨合形成了长期均衡变动关系;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Granger的因;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果不理想。鉴于此,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必须遵循制度作用规律,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作为联接城乡的桥梁,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农村工业化的中心,城市化与工业化决定了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只有高度认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我国农业人口占70%的农业厣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是陶铸乡民精神风貌与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实体空间,然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给乡村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的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式微。在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下,完善乡村的文化传承功能,以乡村为载体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做好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发掘传承和保护利用,刻不容缓。乡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有千年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和"美丽中国"构想的相断提出,美丽乡村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产业演变和空间功能转换为主要特征,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应摒弃过往的城乡差别化发展模式,通过完善建设规划、壮大农村经济、彰显文化特色和强化环境治理等路径,最终实现城乡的二元统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瓦解了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基础上的传统乡村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为建设新时代新型乡村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梳理了乡村共同体的历史脉络,明确了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体的内在关系,系统构建了政治上公平正义、经济上互惠高效、文化上兼收并蓄、生态上和谐美丽、社会上安全幸福的"五位一体"乡村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既满足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又平衡了城乡协调一体发展的目标,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和历史进程阶段,提出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本文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解释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逻辑联系,并且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等五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现实路径,促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到城市务工,乡村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样会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不利于我国乡村建设稳定持续发展,对此政府要切实落实好乡村振兴发展措施,注重提升各地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经济事业发展活动中,不断提高乡村生产力水平,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进一步对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提升文化自信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素 《山西农经》2023,(9):32-34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农业经济在总体经济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城镇化水平较高。统筹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于破解山东省经济发展困局、推动山东省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概念,讨论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推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经济振兴的同时,也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特别是导致中国许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保护乡村文化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不仅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背景下,连云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城乡产业融合度低、城乡人才要素单向流动、城乡文化互动不足、城乡生态环境差距明显等问题。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为契机,提出强化城乡产业互动、打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建立城乡文化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构建城乡"生态共治"体系等,以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因此振兴乡村的要义在于振兴乡村文化。本文从制度变迁入手,辨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制度安排诱导下的乡村文化在城乡关系从对立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乡村文化经历了衰落、变异到自觉的时空变迁;提出"自觉到自信"的乡村文化振兴逻辑,认为应尊重文化再生长的客观规律;梳理乡村文化经济性价值,实现从资源到产业的发展通路;重塑文化的包容性,提升其社会治理效应。为了顺利推进这一逻辑进路,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制度和乡村退出制度,以求凝聚乡村文化振兴的合力,重构乡村文化再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乡村衰败源于中国城乡不平等的发展理念和对乡村文明的忽视。需要正视,人可以城市化,但不应以乡村的衰败为代价。大部分乡村的衰而未亡和部分村庄的活化,是城乡中国阶段的重要特征,并且会持续数十年。而乡村的活化是由城市的需求激发的。衰而未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共政策在"哪些活""如何活"上有很大操作空间。要重新思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未来中国在很长时期里,乡村与城市文明都开始有自信,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定、变动趋势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分析法,本文以乡村和城镇两部门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方法,以更好地测定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呈弱化趋势,引致二元经济结构弱化的主要原因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乡村第二、三产业发展;1992年是中国经济上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的分野点,1992年之前经济上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是统一的,但从1992年开始城乡关系开始与工农关系分离,经济上的工农关系已不能代表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处理好城乡关系始终是治国理政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