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农户继续退耕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坝上四县为代表,通过农户实地调查,应用定性描述和二元选择模型(Logit模型)定量估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继续退耕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农户基于生存与农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继续扩大退耕的可能性很小;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是否有男孩、户主是否有特殊技能、耕地资源数量、种植业收入、打工收入.  相似文献   

2.
孙芳  章杏杏  孟凡艳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5):394-397,402
通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3县农户的实地调查,应用农户2006年的家庭生产经营与其他行为的实际数据,分析政府退耕补贴政策行为对农牧交错带农户收入的影响。结论为:无论在退耕补贴期内政府执行原退耕直接补贴标准,还是在补贴期限届满后执行新的补贴标准,农户因退耕而获得的直接补贴与种植牧草收入之和大于在退耕地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自从2001年国家全面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后劲不足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现象;以位于阴山北麓的典型农牧交错带地区——四子王旗为例,在分析农民生活贫困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城镇化步伐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牧交错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5.
以陕西省米脂、安塞和麟游3个县的205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的退耕意愿受到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交通状况、是否有村干部亲戚、农户收入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做退耕决策时,农户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新要求。简介了FAO土地 可持续 利用的评价原则及国内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动态,在总结国外成功模式与国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讨论了21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可持续利用用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带农业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农业如何持续发展是一大难题和迫切需探索的问题。针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地区内蒙古武川县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生产潜力对比分析角度,提出部分退耕种草养畜,实现农牧高效结合,同时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带持续土地利用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述了持续土地利用概念和农牧交错带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区持续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对本区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界线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农牧交错带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敏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因此,关于其气候界线及变迁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农牧交错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支 撑。文章基于北方236个气象站点1980~2009年的日气象资料,依据李世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气 候指标界定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段的气候界线,通过叠置法分析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及气候界线变 迁。结果表明:现今(1980~2009年)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仍呈现出从东北至西南的带状格局,但范围整体 较早期(20世纪80年代前)有所扩张,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错带面积最广。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 的气候界线东西摆动,但整体上是向东迁移的。变化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东北 段变化幅度大,由于该区降水量减少而向东变迁;华北区的东部变化幅度较大,而其西部则变化幅度小; 西北段则由于该区降水量增加而向西北延伸。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仅是生态环境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土地荒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结合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提出了该区苜蓿草业产业化开发的基本模式、阶段特征及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分析栾城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农牧结构演变的基础上,对当地1984~2006年畜牧业饲料供需平衡及能流效率计算,结果表明:1993年以前域内饲料供给可以基本满足当地畜牧业需要,之后供需差距拉大,蛋白饲料短缺是增加系统外压力的最重要来源。畜产品产出能量的商品率由1990年75%上升到2006年93%,能量产投比先上升后下降2000年后趋于稳定。因此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具有高度开放的特点。随着现代畜牧生产机械化、大规模商品化发展,农工牧良性循环对实现现代集约农牧结合起重要作用,并提出能效分析中重视农牧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松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循环农业是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根据循环农业内涵、技术目标和基本原理,结合松辽平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的必要性。最后,在循环农业研究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松辽平原循环农业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伊犁州资源禀赋与农牧业经济耦合关系及时空分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促进伊犁州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的协调发展,构建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多角度对伊犁州农牧业资源禀赋与农牧经济耦合关系及时空分敛特征进行探究。[方法]通过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软件测度资源禀赋与农牧业经济耦合协调值并进行空间显化;借助GeoDA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时空分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伊犁州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各地县耦合协调类型表现出三级梯次特征;(2)沙湾县、伊宁县等地区由于经济优势与资源丰富条件存在耦合协调水平溢出效应;(3)部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敛存在涟漪效应,如额敏县农牧业经济与资源禀赋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但其邻近地区哈巴河县、托里县、和县和吉木乃县耦合协调水平较低;(4)部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敛存在规模效应,如沙湾县、乌苏市和新源县形成伊犁州东部农牧业规模效应。[结论]伊犁州农牧业发展中,应重点强调发挥市场在促进资源禀赋合理利用和农牧业经济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两者的高度耦合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SWO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巴尔虎左旗作为典型牧业旗县,是呼伦贝尔市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其畜牧业生产条件薄弱、畜产品交易体系不健全、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研究提供了最理想的综合研究单元。系统深入地研究县域尺度畜牧业转型问题,对于提高典型牧业旗县域经济竞争力,丰富农业组织及农业经济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研究以新巴尔虎左旗为研究对象,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探讨了不同畜牧业转型升级模式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表明:结合牧民的生产经验,根据草地的生态承载力和市场的运行规律,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和资金等等,实现从传统、分散和要素单一的传统畜牧业,向有组织、适度规模与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畜牧业的转型,从而有利于牧区社会和谐、牧民增产增收、牧业高效优质和草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鲁西北地区农户种植业收入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6~2001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定量模拟分析了鲁西北地区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各影响因素.由此得到以下结论与政策性启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大小是影响种植业收入的重要因素;种植业费用生产弹性系数较高,但边际效益逐年递减;农产品价格对于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但前景不容乐观;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始终是决定农户经营行为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边际报酬递减,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低的负效应凸显;耕地资源配置效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2002—2018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畜牧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联立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结果 (1)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阶梯性,逐渐形成“俱乐部收敛”式两极格局;(2)西部地区是畜牧业生态效率提高的重点区域,有加速向东部转移融合的趋势;(3)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相对稳定的过程,地理空间格局对其影响显著,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4)财富、人口、技术等方面因素对畜牧业生态效率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和长期空间溢出效应。结论 中国畜牧业要走协同发展道路,注重生态补偿与区域联动,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各影响因素间寻找均衡点,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竞争有度的产业生态体系,稳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明确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状况,对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2009—2020年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结果 (1)2009—2020年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指数由0.354上升到0.416。(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3)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α收敛演变,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落后省域对领先省域的追赶趋势明显。(4)全国及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政府投资、饲料资源显著正相关,牧区发展水平还与产业结构相关,城郊农牧结合区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正相关。结论 建议加强畜禽养殖绿色技术创新、因地制宜采取行动、优化政策环境以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耦合协调性和协调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方法]文章通过构建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耦合关系模型,以2004—2019年为时间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两者耦合发展趋势,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指标,综合分析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发展路径。[结果]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协调发展关系存在反向耦合和正向耦合两个阶段。2004—201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稳定提升,且生态环境系统波动性较大,生态建设综合水平高于产业水平;15年内蒙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耦合状态可分为4个阶段,即严重失调阶段(2004—2009年)、中度失调拮抗阶段(2010—2011年)、轻度失调磨合阶段(2012—2015年)、低水平协调阶段(2016—2019年),并对各阶段发展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分析了牧民收入与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证明了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灰色关联度最大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弱;第一产业关联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