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Shapley值分解法。研究结果:(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形成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97.79%,其次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还受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平均贡献率为13.71%,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就业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也是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但贡献率较小,分别为0.51%、0.24%和0.03%;(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贡献率为负,是缩小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的发展贡献度不同,即形成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2.
声音     
<正>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今后的10年、20年是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建设方式脱离实际、贪大求洋,严重浪费建筑空间和土地资源,侵占优质耕地,危及生态安全等。要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须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建造发展模式。一是发展"人车分流、交通优先、绿色运行"节地型城市建设方式;二是发展"立体城"城市建造模式和用地方式;三是发展轨道交通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不到20%升至2013年的53.7%,城镇人口增长5亿多。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战略转型期。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14年河南18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投影寻踪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河南省各市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将动静结合的结果构建于空间差异分析图上,并分析人口城镇化与综合城镇化的关系,探讨城镇化及其配套的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宜。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是制约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的短板,并且整个省域城镇化水平发展的效率都比较低。资源禀赋、地缘区位、历史沉淀差异的存在使得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出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间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空间格局,城镇化水平超前型城市和城镇化水平滞后型城市均出现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相互交错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很有必要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的集聚作用。新型城镇化需要让农民"进得来,住得好,用到位,留下来",改善城市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成为关键性环节。这需要用法律措施保障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加快对涉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本法修订,构建更加合理的税费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变全体城市居民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通观中美两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既有符合城镇化一般规律的相同之处,也有在资源禀赋、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美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经历了80年左右,我国城镇化也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珊陕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1.6%。本文选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两个时间段,美国1860年(19.8%)到1920年(51.2%),中国1978年(17.9%)到2015年(56.1%),进行特征比较分析,以期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宏观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城镇化格局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文章以吉林省28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切入点,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的区域条件、城镇化布局、城镇化发展特点、城镇化空间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布局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要呈现出工贸型、边贸性、农牧型、资源型城镇类型,体现出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集群性、大城镇带动小城镇发展等特点,并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新阶段;但仍然存在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小城镇规模不足等问题。对此,应构建政策与资金双向动力系统,整合基础设施优势与区位优势资源,通过构建联动型产业格局推动新型城镇的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确立的重点发展任务,而工业化在我国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里,一直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采用国际指标IU比和NU比对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2005-2014年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进行度量,得出淮南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非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当前淮南的劳动力非农化水平滞后于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又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并且联系淮南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讨论了造成两化之间偏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淮南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当前,传统城镇化模式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城镇化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定势,转而更加重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出发,从网络与信息资源、城市管理与运行、服务于社区、产业与经济四个方面解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现状。  相似文献   

11.
王青  张晓雯 《农村经济》2000,(10):16-17
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与其工业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是比较协调的。例如日本从 1 947年到1 975年工业化加速阶段 ,工业化从 2 8%提高到 36% ,同期城镇化从 2 8%增加75% ,增加 47个百分点。又如韩国 ,在1 960年到 1 981年的工业化加速阶段 ,工业化从 2 0 %提高到39% ,同期城镇化从2 8%增加到 56% ,增加 2 8个百分点。我国西部的城镇化发展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1 998年 ,西部城镇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比重仅为 1 7 9% ,东部的这个比值在2…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伊春市为例,分析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和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伊春市应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实现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研究》为国土资源部2013年度软科学研究成果(201306),由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袁国华、郑娟尔、王世虎研究团队著。研究团队在1993年即开展了系统的矿业城市发展研究。本书在全面总结20多年来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土地政策、相关经验、做法与教训,强调只有创新才能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未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四种模式:优势延伸模式、优势互补模式、优势组合模式和优势再造模式。针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3—2014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各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性,"完全有效型"的省份只有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其他省份在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并未达到最优状态;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的影响关系;土地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反向影响;经济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又有负向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结论]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重要议题,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面积锐减、资源环境压力可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性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城镇化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近五年来城镇化率从45.9%提高到52.6%,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脆弱等一系列问题,城镇化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并不高,这不符合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要求。文章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城镇和城镇化内涵、政府职能等四个方面存在误解或曲解,而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突出特色、整体推进是当前推动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容量问题;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我国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本文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弱等实际,对云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依托云南自然资源、口岸资源等优势,提出景区旅游型、资源集聚型、边贸经济型等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并给出加快云南连片特困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将绿色发展战略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加大的形势下表现出了极大的迫切性。辽宁城镇化建设存在着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病"、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要素保护意识欠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绿色城镇化规划,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辽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八大期间,"城镇化"、"城乡发展"等词被多次提及,城镇化进程也得到了密切关注,而作为以能源产业发展为主的能源型乡镇的城镇化更是涉及了城市转型、城镇化、资源生态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的例子——长治振兴新区,依托企业优势,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因而分析其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学理优势,也为其他能源型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中集约用地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家(地区)层面研究城镇化集约用地,不同于单个城市,更不同于单宗土地的集约利用,其影响因素发生根本变化。国家城镇化集约用地,是在一定的城镇化目标下,以每个城市的集约用地为基础,并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建设用地资源,实现社会综合收益和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城镇化战略、城市(镇)的具体规划和国家土地制度三个根本方面。我国应借鉴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重视不均衡发展规律的应用,在提高城镇总体发展效率的基础上,为推进城镇化集约用地创造基本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