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目的:通过测算各省耕地责任保护量,为耕地保护地方政府责任价值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耕地非经济价值组成,以人均耕地非经济价值均衡为基础,对各省耕地保护的责任量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单位面积耕地的非经济价值呈由东往西逐级降低趋势,且分布更有规律。不同省域耕地非经济价值总量呈由东部向西部逐级递减态势,但规律性并不十分明显。与国家下达到各省2020年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相比,20个省的耕地保有量指标没有达到应承担的责任量,11个省超过了应承担的责任量。研究结论:各省所应承担的耕地责任量差异较大,与各省耕地非经济价值总量的大小有较密切的关系。全国超出省份超出耕地保护责任量之和大于缺失省份缺失责任量的和,按非经济价值测算,全国保护的耕地面积总量处于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中存在着区域差异性、政策环境适应性、政府博弈行为以及政策运行的经济可行性等问题,提出①依据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和变化了的政策环境,实施有区域差异的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②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策运行中的博弈行为;③重建适应政策实施的农地产权制度;④建立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指标有偿转让制度,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升耕地占用成本;⑤加强政策实施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和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⑥改革土地复垦制度,推进农地储备.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 000 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 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部;(2)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自1995年的24.95亿t 波动增长至2020年的25.97亿t,增长了约4.09%,北部农业区上升最为明显;(3)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9.26%和30.11%;(4)在气候生产潜力视角下耕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占优补劣”,潜力较低的北部农业区耕地“占少补多”和水热条件改善促使了该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提升,而潜力较高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由于耕地“占多补少”抵消了水热条件改善的影响导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持平或显著下降。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热条件改善提升了耕地气候生产潜力,但确保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优化补充耕地布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仍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再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未来发展的极限状态,提出中国耕地保护新的思维框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反演思维法.研究结果: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全国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值大约在3.39×106ha~3.73×106ha左右.耕地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极限水平.到2030年人口高峰来临,尚有一定的耕地缺口.研究结论:变"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变"粮食安全"为"食物安全",建立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制度,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草食养殖等途经保证食物安全.做到:总体控制,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分区管理,统筹兼顾,逐步实施,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中国耕地保护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借鉴国际环境法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探讨此原则在中国耕地保护领域中的运用。研究方法:运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结合中国耕地保护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是全民共同的责任,但由于中国耕地保护外部环境的非均衡性和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差异决定了耕地保护的责任又必须是有区别的。同时,耕地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共同责任是该原则的基础,区别责任是对共同责任的限定,是贯彻该原则的关键。研究结论:为了使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耕地保护中得到更好地运用,在界定耕地保护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范畴基础上,提出了三大保障措施:(1)耕地保护区域的合理划分及其建设管理;(2)以耕地保护为契机,建立区域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机制;(3)构建耕地保护外部经济效益的补偿机制,保障耕地保护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虽属于"粮食净输入省",可适度地减少粮食生产任务,但是依然有保护耕地的义务,而且耕地保护数量必须有一条底线.从浙江省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土地生产潜力着手,根据"区域容许耕地转换量模型(MAC)",测算浙江省未来区域保护耕地的数量底线是163.73×104hm2,为地方政府保护耕地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教授张凤荣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应当重视和研究具体操作中的几个问题。一、耕地基数的确定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要将耕地总量这个基数定下来。这个基数必须实事求是。1995年,国家统计局...  相似文献   

8.
要重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耕地质量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9]11号)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这说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确保现有耕地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二是不仅要重视耕地数量保护,而且也要重视耕地质量保护,要防…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边界,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研究方法: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模型,通过建立边界分析函数确定耕地资源占用的经济边界和停滞时间。研究结果:在维持目前相对稳定高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强度不变的前提下,昆山市经济发展正逐渐向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方向发展,单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发展角度来说,昆山市耕地数量将在250843.7—24637.8 hm2间达到边界值,此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提升将不再依赖于耕地占用;达到边界值的时间大致为2011—2012年左右,且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边际耕地占用比地区生产总值的边际耕地占用更早达到边界值。研究结论:耕地面积的变化存在着类似环境的库兹涅兹曲线,曲线拐点出现时刻即为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间,该时间点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有关,同时受到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力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揭示"倒挂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耕地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倾向值匹配法。研究结果:(1)耕地"倒挂型"规划对耕地面积净变化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2006—2008年,耕保指标"倒挂型"规划使耕地面积净变化量平均减少2.270万hm2;(2)2010—2016年,耕保指标"倒挂型"规划使耕地面积净变化量平均减少0.496万hm2;(3)建设用地"倒挂型"规划对耕地面积净变化量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在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制度环境下,耕地"倒挂型"规划对地方政府形成一定压力,促使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从而使得"倒挂型"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净减少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1992、2003和2014年3期遥感数据,建立以经济生态为主的转换规则,采用MCE模型、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22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1)1992~2014年,耕地迅速减少,林地和水域波动变化,草地缓慢减少,建设用地由于耕地的转入不断扩张,未利用地大量转出成为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两者重心呈远离趋势。(2)试验得到的2014年土地利用结果和实际解译数据Kappa系数达0.878 0,表明转换规则的制定可行,模型可信度较高。(3)2014~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较1992~2014年存在差异,耕地持续减少,且减少速度加快,林地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草地空间位置变化活跃,水域面积增加,建设用地仍然保持增长。耕地重心加快向城市边缘区移动,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速度降低。[结论]运用CA-Markov模型对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对哈尔滨市的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开县30年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分析开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取两组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变化驱动模型。研究结果:开县耕地面积数量30年来一直呈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年末总人口、牧业产值、水果产量、城市化率、公路通车总里程、林业产值等。研究结论:开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人口增加,城乡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预测了开县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 (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 (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土地格局变化预测——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1995、1998和2000年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获取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数据,结合马尔科夫过程模型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再次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土地利用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研究区内耕地的变化最大,主要转变为林地和城乡工矿居住用地。  相似文献   

15.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评价与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对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进行障碍因素诊断,为今后定量化分析耕地地力障碍因素提供方法。研究方法:该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影响该区域耕地地力的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1)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地力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其中以中等地(四、五、六、七等地)为主,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64.47%;其次为高等地(一、二、三等地),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28.31%;低等地(八、九、十等地)最少,只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7.22%;(2)对研究区评价指标体系中耕层厚度、有机质、有效磷、p H、灌溉能力、排涝能力6个指标进行障碍度分析,发现除有效磷和p H对耕地地力障碍作用不明显外,其他因素均有明显障碍作用,且障碍程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论:(1)通过对研究区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对东北典型黑土区的耕地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有了全面掌握,为今后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2)障碍度模型的引入为分析影响耕地地力的障碍因素提供了定量化的研究方法,为耕地地力保护和提升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6.
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耕地区位指数模型测算各子区域耕地面积的空间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科技5方面共12个指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时间变化来看,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来看,总体来说,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区)为耕地密集区,北部(新北、钟楼、天宁、武进)为耕地稀疏区;从影响因素的效用来看,经济因素的影响效用大,尤其是人均GDP和地均GDP的比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房屋竣工面积、公路里程。[结论]总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常州地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已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耕地隐性形态变化,丰富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形态视角。[方法]土地系统功能权衡度(LFTD)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果](1)2005—2016年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性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下降态势,生态功能经历U型变化,文化功能为持续上升状态。(2)根据功能层次性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变化分为3个阶段:2005—2008年耕地转型前期,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08—2014年转型期,多功能间发生复杂作用;2014—2016年转型后期,文化和生态功能为主导。(3)耕地多功能随阶段变化经历了权衡协同关系持平到以权衡关系为主导再到权衡协同关系持平的过程。3阶段主导功能变化及转型期生态、文化功能和生产、社会保障功能间复杂的权衡关系共同佐证了北京市于2014年实现了耕地功能层面转型。(4)3阶段影响因素关联性趋势变化显示第一产业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是耕地转型期显著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隐性形态变化可深层次显化耕地利用转型,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福建省丘陵山区的农户调研数据,探讨耕地细碎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有序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规模;(2)由于粮食的生活保障作用,当耕地细碎化程度增加时,农户同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概率要高于仅种植经济作物的概率;(3)户主年龄、土壤肥力、承包地梯田占比、耕地分散程度、机械化程度、村庄到县城的距离也是影响耕地“非粮化”种植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应该在严格把控耕地“非粮化”底线的基础上,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通过缓解耕地细碎化,优化细碎化耕种方式的手段促进粮食生产,从而达到稳固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准确分析评价和测算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提。以湖北省崇阳县为研究区,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确定分等的因素指标和权重,计算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等指数,划分自然质量等别,并借助湖北省二级区的耕地产能核算模型计算其理论产能,以此来测算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潜力。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产量为3986.0205×104kg,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