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加重了环境的负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为此,2013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则相应提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权的本质——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权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训芳 《林业经济问题》2003,23(6):313-318,354
多数情况下,环境权是一个模糊的理论术语。作为一种法律权利,迄今为止,各国宪法、国内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所表达的环境权均是人类的环境权。从宪法意义上说,环境权是一种新型人权;从国际环境法意义上说,环境权是人类环境权;从国内环境法意义上说,环境权是公民环境权。国家"环境权"是国家自主处理本国环境事务的国家主权,而企业组织的"环境权"本质上是民商法上的财产权利,不属于环境权范畴。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荒漠面积逐渐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而言的,一般是指环绕着中心事物的客观存在的总和."环境权"所指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环境权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是伴随着环境危机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的世界,人类活动的时间拓展、空间扩张,但也正因为此,使得人们的隐私权面临重大挑战。本文从"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健全完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探索相应的法律保护策略,并使"互联网+"环境下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成为法治新常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际标准组织(ISO)在21世纪九十年代颁布了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成本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企业的行为已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7.
荷兰研究人员有望在明年制造出全球第一个"人造肉饼"。研究人员称人造肉有助人类解决目前肉类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生物学教授马克·波斯特说,全球第一个人造肉饼有望于明年8月或9月  相似文献   

8.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融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进程.入世后,中国农业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名义壁垒"(关税、配额制等)因此而减轻,但另一方面,各种隐藏的以"环境标志"、"环境管理标准"等形式的"绿色壁垒"会更加坚固,将成为新的、主要的贸易壁垒.这是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分利用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距,制定各种环境标准,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名义构造出的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工业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如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和森林退化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997年12月1日,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终于完成了谈判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根据公平和"共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本就源于自然,"生态"可谓是其既有之魂,生态农业的勃兴,是农业的必然归宿。"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οικοs",原意指"家"或"栖息地"。农业的"家"就在于"生态"。生态农业将农业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回归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农业,必然对于一切自然生物持有"敬畏"之心,具有天然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类自身对于人类生命存在、生命尊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来论述,对国家审计特别是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布置了新任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期盼,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在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深人系统地思考在新的形势与要求下,把握资源环境审计的历史使命与基本方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农业起源的环境变化说、人口压力说、技术进步说,都未能就农业的起源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前农业时代,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人类很可能是以整个生物界中相对弱者的身份或地位出现的。生存劣势迫使人类积极探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存能力与生存空间,此或是原始农业起源的契机之一。在满足基本饮食需求以维持生命的问题上,人类被迫接受"广谱采猎"模式,起初只是对不稳定的食物资源的一种动态适应而已。人类选择生存环境不太严酷的中纬度地区,在资源的供给与胁迫交互作用下,迫使人类在采集渔猎之外谋求新的生存途径与方式。"弱者道之用",人类的农业活动是基于自身的弱质性而被迫采取的应对外在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自我选择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创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背景下,人与自然需要更加和谐发展,人们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的食品、水环境安全。本文在对非药品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探求使行业更加完善、良性发展,满足人类对美好环境需求的措施,旨在使我们的生产活动更加符合环境需求,使产品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非药品的概念,"非药品"是指未按照  相似文献   

14.
甘哈曼说:"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由依赖化石能源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利用传统的能源,并且毫无节制的排放着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由"桃源"变成了"高碳经济"体系。随着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人类对"高碳经济"体系进行理性认知后,低碳经济政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选择。在本文中,笔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加以介绍并且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当代环境问题是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环境伦理角度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提出环境法立法目的的改造建议;认为环境法应将维护环境的可持续作为唯一立法目的,抛弃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郭有 《农业经济》1989,(2):25-31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人类、环境和经济三个子系统交织而成,人类系统通过生存需要和创造性劳动作用于环境及经济系统,而环境及经济系统以其变化及结果反作用于人类系统,并在人类系统调控下相互作用。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原动力是人类目的性劳动,系统功能表现出能流、物质流、价值流及智流。在人、目的产品和环境之间相互反馈。就地域特点来说,  相似文献   

17.
重新解读重农学派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重农学派的"自然观"并非经济学主流理论,但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自然观"思想在当前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魁奈等人所提出的"自然秩序"为切入点,概述了重农学派"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体系,综述了经济学各流派对该理论的解读与评价.鉴于历史上因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为求一己私利而肆意妄为、逆天而行,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家园损毁的悲剧实例不胜枚举,本文对重农学派的"自然观"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得出新时代"自然秩序"的含义:人类一定要尊重自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应珍惜、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全体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2011年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你效劳”。森林和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人类对森林无情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目趋恶化。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保护森林、挽救森林、扩大森林已成为人类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全体代表建议将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2011年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你效劳。森林和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人类对森林无情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保护森林、挽救森林、扩大森林已成为人类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无论原生态环境问题还是次生态环境问题,都已达到了人类承受的极限。文章列举了我国日常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昭示其严重程度,警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提出"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是传统基层社会环保意识的文化底色。分析了"天人合一"的"天"的内涵,概括了"天人合一"生态文化思想。指出在德高望重的基层社会家族族长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继续弘扬"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认为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优秀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就是要加强广大民众生态文化修养,培养人类的生态道德人格,恪守人与自然的"统一、互补、和谐"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